在古代,骑兵相当于今天的装甲部队,几乎碾压步兵。骑兵胯下的马奔驰如风,人力根本无法抵挡。然而,在南北朝初期,刘裕率领的北府兵却用仅仅2千步兵,战胜了3万北魏骑兵,打得北魏溃不成军。刘裕使用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却月阵”!
一、刘裕北伐后秦,北魏不肯借道。刘裕平定南方叛乱后,为南方带来了百年一遇的统一。然而,关中地区依然掌握在羌族人建立的后秦手中,让刘裕颇感不快。刘裕已经消灭了南燕,积累了对抗北方骑兵的经验。于是,他分兵五路,开始进攻后秦。刘裕亲自率领一路大军从彭城出发,逆流而上,直面黄河西进的困难。然而,黄河以北是北魏的领土。刘裕可以随时登陆,随时攻占北魏的城池。因此,刘裕请求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借道。面对请求,拓跋嗣犹豫不决。崔浩建议让刘裕去,等到他进入关中,再堵住他的东归之路。然而,拓跋嗣担心刘裕的狡诈,生怕他直接北上攻打北魏。于是,拓跋嗣果断拒绝了刘裕的请求。不仅如此,他派遣10万大军驻扎在黄河北岸,紧密监视刘裕的一举一动。刘裕对此感到非常不满,如果不将北魏打服,灭后秦就成了一场空想!
二、水陆两军配合作战,却月阵大显神威。刘裕派人勘察地形后,决定在黄河北岸布下一座弧形大阵,即著名的却月阵。刘裕虽然没读几天书,但在军事素养上几乎无人能及。首先,他派遣700人队伍登上黄河北岸,在离黄河百来步的地方,布置成弧形。两端紧贴着河,中间突出,形成一个类似新月的阵型,因而被称为却月阵。主将丁旿在阵中挥旗指挥。其次,他派遣宁朔将军朱超石带领2000步兵登陆,携带百张大弩,与前线的丁旿军形成前后呼应。此外,战车得到加强,每辆战车上有7名士兵,同时配置盾牌,以保护战车(战车本身也算在步兵序列中)。这样,却月阵基本布置完成,剩下的就是表演时间。朱超石首先派遣一部分人用普通弓箭射向魏军,魏军见惯了大场面,哈哈大笑,甚至认为南方军队在玩过家家,根本不把刘裕的却月阵放在眼里。刘裕达到了目的,让狂妄自大的魏军误以为南方军队无足轻重。趁机三面而来,又增援了3万骑兵,显然是要一举将刘裕的军队吞没。正当魏军向前冲锋时,朱超石将战术转变,将带来的一千多戟切成三四尺长,用大锤敲断,以此对付魏军。每根断戟都能洞穿三到四名魏军,再加上却月阵的弧形优势,不管魏军再多,都能从容击毙。这一组合拳打下来,魏军哪里还顶得住?剩下的魏军只好匆匆撤退。连魏军主将都被刘裕的军队击毙。
三、刘裕顺利拿下后秦,北魏自此不敢乱来。这场战斗结束后,北魏认输了。2千多人对抗3万多骑兵,居然不是对手,这样的战果让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无法置信。他迅速吸取教训,宣布允许刘裕大军西进。原本约好的唇亡齿寒关系如今被拓跋嗣抛之脑后。后秦与北魏关系的确是唇亡齿寒。如果刘裕占领了关中,再倚靠南方半壁江山,灭掉北魏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拓跋嗣阻拦刘裕灭后秦,也是无奈之举。但可惜拓跋嗣实力不济,刘裕灭后秦是大势所趋。就算要灭掉北魏,拓跋嗣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刘裕以却月阵击败魏军后,一路顺利进军。先后夺取了洛阳、长安,成功灭亡了后秦。这是东晋百年来,第一次重新夺回关中之地。
四、那么为何这么厉害的却月阵后来再未使用过呢?却月阵实在太过特殊,对地形要求极高。由于刘裕大军背对黄河,魏军的骑兵优势被消除,一旦冲锋过猛,很可能掉进黄河。而后来的战争很少会以黄河岸边为战场,因此却月阵几乎不再被提及。其次,却月阵的主力虽然是步兵,但战车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后来的战争中,野战减少,战车灵活性不如骑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没有战车的却月阵无法发挥其优势。再者,南北朝时期的骑兵属于轻骑,马镫刚刚发明。到了后来,重骑兵逐渐兴起,冲击力远胜轻骑兵,再遇到却月阵,或许他们会宁愿牺牲一部分重骑兵也要冲破对方阵势。最后,却月阵只在防御方面具备优势,而在进攻方面却不占优。魏军完全可以围而不攻,逐渐耗尽刘裕的军队。所以说,这种防御战且能迎击敌方主动进攻的场合实在是太少见。却月阵虽然无法复制,但其中的战争理论值得深入研究。刘裕虽然出身贫寒,但是他的军事天赋卓越。他的战争理论中包含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原则。在战争中,胜利往往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策划和巧妙的操作。要想取得战胜,需要从形势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善于引导敌人深入,巧妙利用地形,攻守兼备,扬长避短。却月阵的背后是刘裕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这种理论不仅在却月阵中有所体现,更是贯穿刘裕整个军事生涯的一种精神。通过这场令人瞩目的却月阵战役,刘裕成功夺回关中,也为后来的战争留下了深刻的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