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作为唐诗的集大成者,已经成为唐朝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他在唐朝诗坛的影响力以及他对唐诗的贡献,早已得到后人的普遍认可。自古文人多坎坷,他们要么抑郁不得志,要么性格孤僻缺少朋友。文人中,能够像李白活得那样潇洒豁达,实属凤毛麟角,估计只有北宋的苏东坡能够媲美。
李白又有苏东坡难以企及的高度,因为他把自己打造成了大唐的全民偶像。不知有多少人做梦都想见到李白,任泾县令汪伦为了偶遇李白,不惜花费大量的钱财四处打探李白的踪迹,只为在桃花潭岸边请李白吃一顿饭,居庙堂之高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更为李白的才华所倾倒。
公元前743年,时值唐玄宗天宝二年,刚满四十三岁的李白迎来人生的巅峰。唐玄宗颁布一份诏令,征召李白入翰林院,相当于唐玄宗的御用秘书。李白的前半生四处漂泊,内心从没有中断过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唐玄宗的青睐点燃李白内心的熊熊烈火。
李白自以为施展抱负的时刻到来,却没有想到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一名御用文人。日常工作也只是陪伴唐玄宗与杨贵妃四处游玩,再替皇帝和贵妃写一些赞歌。
在此期间,李白写过一些不甚高雅的诗歌,虽然辞藻华丽优美,却难登大雅之堂。终于有一天,李白厌倦翰林的无聊生活,主动上书唐玄宗请求辞去翰林做回平民。此时的唐玄宗眼里只有杨贵妃,对于李白的去与留,根本没有放在心上,所以爽快地答应李白的请求。
李白离开长安皇宫是明智的选择,让他继续回归诗歌创作的道路,不至于把大好的人生光景浪费在赞美杨贵妃的美丽和唐玄宗的英明上。走出长安城后,李白的足迹遍布大唐疆域。所到之处留下不少趣闻轶事,也曾在无意间引领出一股骑驴的时尚。
李白原本就是个酗酒狂傲之徒。自从经历翰林仕途不济后,他的性格变得更加放纵,诗歌也更加充满豪放和活力,生活也越发不知天高地厚。
有一回,李白云游来到华阴县,想去拜会好友华山道人。山高路远,要酒足饭饱才有力气赶路。李白决定在华阴县歇脚吃饭,没想到饭吃饱了,酒也喝高了,骑上毛驴稀里糊涂闯进县衙。唐朝有规矩,县衙门口只能步行通过,绝不允许乘坐任何交通工具。李白喝得迷迷瞪瞪,哪里知道毛驴驮着自己闯进县衙。
县令见他醉醺醺的德性,气不打一处来。上前呵斥说“堂下何人,岂敢如此无礼”。没等李白回答,衙役便把李白带入院内,拿出笔和纸让李白把前后经过写明白。李白稍微有些醒酒后,明白自己闯了大祸,但他没有表现出来,而是慢吞吞地写下一首诗。
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县令拿过诗歌一看,顿时明白眼前是何人。吃饭时,用皇帝的手帕擦嘴,皇帝不但没有怪罪,还亲自为我盛汤。我写诗歌时,贵妃娘娘亲手为我磨墨,皇帝身边的大红人高力士为我脱鞋。皇宫大院任我骑马驰骋,难道小小的华阴县不能骑驴吗?
虽然李白没有做过大官,但他跟唐玄宗的交情,天宝年间尽人皆知。县令立刻跪地谢罪说,小人不知道翰林光临寒舍,真是失敬失敬。李白此行是来找华山道人,没有时间跟县令纠缠,便骑上心爱的小毛驴扬长而去。
以上故事出自元代辛文房所编撰的评传汇编集《唐才子传》。故事到此没有完结,或许连李白自己都不知道,他醉酒骑驴闯县衙的经历,很快传遍大唐王朝。那些文人士大夫听说后,纷纷以骑毛驴为时尚。一时间,造成唐朝“驴满为患”,驴的价格翻倍的增长。
其实,李白不是最早骑驴的人,因为驴的长相缺乏美感,再加上外来动物,大约在秦朝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原。汉代时,民间开始大量饲养毛驴。有关骑驴的记载,最早是魏晋的阮籍,但阮籍骑驴是为了表达对司马氏的不满,真正把毛驴变成时尚的人应该是李白。
自从李白骑驴后,使得文人与毛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甚至说毛驴成为文人雅士的象征。为了抒发对毛驴的喜爱,南宋文人释绍昙专门为《李白醉骑驴图》题诗说:
酒渴思鲸饮,金鸾早退朝。醉身扶不起,压折老驴腰。
李白整天泡在酒缸里,哪里知道越来越多的唐朝人开始骑毛驴。据统计,杜甫有三首诗歌与骑驴有关,贾岛在“推与敲”犹豫未定时,遇上大文豪韩愈也是骑着毛驴,包括神话人物张果老都是倒骑毛驴。
《楚辞·九怀·株昭》记载说:蹇驴服驾,无用日多。驴,性格温和任劳任怨,却往往不受主人待见,动辄鞭抽棍打,与古代文人的经历十分相似。他们尽心尽力为君王做事,却屡屡遭受打击。与其蜗居庙堂受气,不如云游四海,纵情于山水之间。
驴被广大文人所喜爱,成为一种圈子文化,也侧面地反映出,从唐朝开始,文人士大夫阶层不断崛起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