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诗风改革是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欧阳修及其友梅尧臣、苏舜钦开宋诗新风。欧阳修诗的成就虽逊于散文,但他力矫西昆体之弊,寄情山水,清新流畅。正如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所说:“欧阳文忠公诗始矫(西)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畅,律诗意所到处,虽语有不伦,亦不复问”,反映出欧阳修诗风的特点。
熙宁变法改革的主将主安石,诗学杜甫,前期诗作关心民间疾苦、国家安危,以诗言志,如《河北民》、《兼并》、《省兵》等名篇。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政治失意之后,寄情山水,所作小诗清新淡雅,精美工致,尤为后人所称道。叶梦得《石林诗话》称:“王荆公晚年诗体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合,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评价是公允的。
而北宋公认的大文豪苏轼,才华横溢,所作诗题材广,立意新,天下事无不可入诗。其政治诗关心社会,亦用以讽喻改革;而抒情写景诗,情景交融,信笔挥洒,诗情画意,奔放驰骋,名篇迭出。苏诗成于天然才气放笔快意,难免偶有疏脱之感,但苏轼诗的风格特色,自是他人无法比拟。清代赵翼《瓯北诗话》称:“苏诗如流水之行地”,“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着力,而自然沁人心脾”,确是道出苏诗流传千古的魅力所在。
黄庭坚与苏轼并称为“苏黄”,其诗刻意创新,自成一格。与苏诗以才气为诗不同的是,黄庭坚讲究锤字炼句,务出新意,全在人力造成,而又能追求浑然一体,尤长于七律。金末元好问所说:“只知诗到苏、黄尽”,是对黄庭坚诗的高度评价。北宋中叶后期出现的江西诗派,即是以黄庭坚为首,有陈师道、陈与义吕本中等二十余人,他们创作观点相近,活跃于北宋后期,直至两宋之际。
宋初词坛继承五代遗风,多作小令,风格风流典雅,柔情绮语,主要代表词家如北宋前中期的晏殊、张先。古文运动的主将欧阳修虽以文载道,对诗、文进行改革,但以词言情,词风与晏殊相近,世以“晏欧”并称。
最初革新词风的是北宋中期的柳永。柳永原名柳三变,因在词中称:“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受到仁宗的奚落,从此功名无望,成为纵情风月的风流浪子。柳词多写市民阶层的柔情艳事,袒露无忌,更无矫揉造作是北宋社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生活情趣的真实反映,因而留下不少城市繁华、社会风习的名篇,因其词语俚俗,被称为俚词。
长年羁旅飘泊的经历,也使羁旅行役之情成为柳词的重要题材,以至佳作频出,尤为后人称道。所有这些都是晏殊、欧阳修所作小令中看不见的。柳词的重要贡献在于大量运用慢词长调,创作新词调,便于铺叙众多内容,为以后的词人所效法。柳词风靡当世,享“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之誉。
北末中叶后期的文坛盟主苏轼,不仅诗文独步当世,而且词创豪放一派,对当代与后世影响尤大。苏词可说是无事不可入,扩大了题材的范围,对于提高词的地位,使之能与诗、文并列而无逊色,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此,词又有豪放一派,与婉约派争妍于词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