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历史小说和演义中,秦琼通常被塑造成瓦岗军中的第二号人物,并且常常戴着“天下督招讨兵马大元帅”的头衔。然而,若我们细细研究《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便能发现,秦琼在隋末的动乱中,曾多次穿梭于各方阵营之间,四处寻找一位能平定天下的英明君主。无论他身处何处,始终是各方重视与尊敬的人物,凭借着出众的能力和正直的品格,深得各路势力的青睐与信任。
最终,秦琼成为大唐开国的第一位悍将,与尉迟敬德一同被誉为“门神”,并以此名号广为流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秦琼在瓦岗军中有七位战友,最终却都死于非命。令人感到疑惑的是,细查《两唐书》与《资治通鉴》,我们并没有发现秦琼曾经出手营救这些战友的任何记载。这不禁引发了一个疑问:这些战友接连遭遇不幸,秦琼为何从未伸出援手?是因为他未能及时得知他们的困境,还是根本不打算救援,抑或是他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拯救他们?
在瓦岗军中,秦琼与程咬金拥有特殊的身份,他们曾是瓦岗军的内马军骠骑,李密对这支由八千精锐马军组成的队伍极为看重,甚至曾称:“此八千人可当百万!”瓦岗军的第一任首领是翟让,第二任则是李密。在李密击败翟让后,虽然逐渐疏远了贾润甫与徐世勣等人,但他依然十分重视秦琼,因为秦琼不仅代表着隋朝军官的威信,更是瓦岗军的支柱和稳定力量。可以说,当李密因重伤无法指挥时,秦琼凭借强大的号召力和非凡的战斗力,为瓦岗军的存续立下了赫赫战功。正如《旧唐书》所载:“密与化及大战于黎阳童山,为流矢所中,堕马闷绝。左右奔散,追兵且至,唯叔宝独捍卫之,密遂获免。叔宝又收兵与之力战,化及乃退。”
尽管单雄信和徐世勣分别出身草莽与富贵,秦琼与他们的关系可能并不如程咬金、罗士信、裴行俨等隋朝旧将那样亲密,但无论如何,秦琼始终是瓦岗军的核心。秦琼曾是隋朝的建节尉,罗士信是他的副将,程咬金则担任东阿保安司令,而裴行俨则是光禄大夫裴仁基的长子。加入瓦岗军后,他们组成了瓦岗军的内马军骠骑。无论是在与来护儿的军队合作,还是在张须陀的军中,秦琼始终受到了极高的尊敬,甚至连王世充也以隋朝皇帝杨侗的名义,封他为龙骧大将军。
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秦琼与程咬金、牛进达、吴黑闼等人都投降了李渊,为大唐的开国立下赫赫战功。李渊对秦琼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表示:“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不仅口头上做出承诺,还实际赠送了秦琼大量金银与物资,以表达谢意。经过一系列战斗后,李渊为秦琼授予了上柱国和翼国公的爵位,所积累的金帛与赏赐,也让人十分震惊。
然而,尽管秦琼如此功勋卓著,并在李渊身边拥有较高的话语权,甚至能影响到王伯当与单雄信的命运,但他并未及时出手救援这两位瓦岗旧将。单雄信在洛阳投降后最终被斩,而王伯当则在与李密一同被射杀。虽然秦琼在洛阳前线作战,但他并未为单雄信请求宽恕,而当王伯当被射杀时,秦琼也并未在场,也未能得知王伯当所面临的危险。
更为遗憾的是,秦琼错失了救援裴行俨和罗士信的机会。裴行俨和裴仁基未能与秦琼保持及时联系,结果在李密与王世充的权力斗争中分别遭遇杀害。罗士信则在洺水城被刘黑闼擒杀,尽管秦琼正与李世民在武安郡作战,未能及时支援,但他心中的痛苦与愤怒显然无法言表。
罗士信的死尤为令人惋惜,尤其是他曾在危急时刻救出了王君廓,却仍未能逃脱被杀的命运。与此同时,秦琼对于这些瓦岗旧将的死难掩心中复杂的情感。对于王君廓与刘黑闼这两位叛国投敌的战友,秦琼的愤怒与不满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其他战友的死,他可能并不急于伸手救援,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或许已决定冷眼旁观,心中早已做出某种判断,接受他们的命运。
最终,秦琼的命运,以及他对待昔日战友生死的态度,至今依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特别是单雄信之事,秦琼的选择至今未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单雄信的忠诚与身世使得秦琼内心充满了犹豫,而李渊与李世民的决策,也使秦琼在面对这些旧战友的生死时,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