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贯中的经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麾下有五位威名赫赫的猛将,被誉为“虎将”,他们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每一位都是拥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大将,能够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赵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英雄事迹众多,比如解救公孙瓒、汝南救刘备、突破八门金锁阵、长坂坡力战曹军以及甘露寺与阿斗相认等,这些都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世人瞩目的军事英雄。
然而,著名历史学家易中天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中却提出了一个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历史正史中并没有“五虎上将”这一说,最多也只能算作“四虎上将”。其中,关羽、张飞、黄忠和马超无疑属于“四虎”,而赵云并不在其中。这一观点不禁让赵云显得颇为尴尬——《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是虚构的,而《三国志》中的“四虎上将”才算是真实的,其中赵云并不包括在内。
易中天进一步解释道,赵云虽然深得刘备的重视,却始终未能得到实质性的重用。他在历史中被描述为一个被关注却不被重用的人物,这使得赵云的经历成为了一个历史谜题。
赵云(约157年——229年),字子龙,身高超过八尺,英俊威武,河北常山真定人,因而人称“常山赵子龙”。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始终忠诚于刘备,历经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最终被追赠为“顺平侯”。“常胜将军”这一称号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为忠勇的象征。
尽管赵云勇猛过人,忠诚无二,且深得刘备与诸葛亮的信任,他的仕途却始终不顺,官职仅仅停留在征南将军和镇东将军,未能达到其他四位虎将的显赫地位。相比之下,其他几位虎将的职务与荣誉均高于赵云,关羽被授予假节并担任襄阳太守,张飞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并赐关内侯,马超则是骠骑将军,封为斄乡侯。
而赵云的“征南将军”和“镇东将军”职务在军衔体系中属于边缘性质,含金量非常低。这种官职与其他四位虎将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力或地位。
东汉末年,军衔体系的排名非常严格,大将军为最高,位列三公之上。其次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均在九卿之上。接下来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和右将军,均在九卿之列。而赵云所担任的“征南将军”和“镇东将军”属于低级职衔,并不在九卿之上,含金量极其有限。其他四位虎将至少都有相当高的地位,而赵云则显得远远不及。
许多人为赵云打抱不平,认为他功绩卓著,远不输给其他四位虎将,但他在仕途上却始终未能获得应有的待遇。即便是在刘禅时期,他依然未能得到与其他四虎将同等的荣耀,反而不如后来的降将魏延和姜维,令人大感惋惜。为什么赵云一直未得到重用呢?这一疑问值得探讨。
首先,赵云出身平民,家世并不显赫,甚至不能算作普通的地主或农民阶层,而是一个长期与官府敌对的草寇土匪。东汉末期,士族门阀制度已经严重影响政治格局,蜀汉政权作为一个封建政权,自然不可能让赵云这样出身平民的将领担任要职,这也是他未能获得重用的原因之一。
其次,尽管赵云的武艺非凡,忠诚仁义,但他作为军事指挥官,缺乏足够的统帅与战略眼光。刘备虽然非常信任他,但始终没有将他提升到关键性职位,他的职责基本上局限在保护刘备和刘禅的安全,始终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战略才华。
再者,赵云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不愿参与刘备政权中的山头主义争斗。在蜀汉的内部,确实存在铁杆派、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等不同派系,而赵云始终选择站在中立立场,不参与其中的争斗,这使得他在许多关键时刻缺乏支持和依靠,进而被排除在重要的政治与军事决策之外。
刘备去世后,刘禅登基,但实质上,掌控蜀汉政权的是诸葛亮。在多次北伐战争中,赵云虽然积极参与,却始终未能成为主力军指挥官,姜维、魏延、马岱等人反而得到了更多的重用。即使在七十岁时,赵云仍继续为刘禅效力,直到229年去世,享年七十余岁。
令人遗憾的是,赵云死后并未立即得到应有的追封,直到蜀汉灭亡前的261年,刘禅才为他勉强下诏,追赠为“顺平侯”,并追谥为“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赵云一生忠诚于刘氏家族,但未能得到他应有的荣耀,成为了一个“被重视但不被重用”的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