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亮经历了第二次北伐的失败后,带着沉重的心情返回了汉中,几乎没有给予自己休整的时间,便在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季再次心急如焚地踏上了第三次北伐的征途。这一次,与之前的行动相比,他显得更加冷静与深思熟虑,并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更注重制定周全的计划。
蜀汉建兴七年春天,蜀军再度集结,准备开始北伐的伟大征程。诸葛亮深知前两次出征的惨痛教训,这次他决定采取更为稳健的策略,立誓以稳扎稳打的方法,循序渐进,确保每一个步骤都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到的实施。
在寻求攻占曹魏势力范围的战略中,诸葛亮瞄准了与汉中距离最近的两个郡,武都和阴平。武都位于今甘肃成县,阴平则在甘肃文县境内。为了增加战斗的胜算,诸葛亮灵活运用战术,果断选择在这两个地域发起攻击。为了更好地掌控战局,他派遣将军陈式率领先锋部队,自己则紧随其后指挥主力军队,以便在关键时刻提供支援。
陈式带领他的部队迅速抵达武都城下,立刻发起攻击。由于魏国守军人数不多,面临猛烈的压力,他们迅速向曹魏雍州(即今天的甘肃武威)刺史郭淮请求增援。郭淮在接到请求后,连夜动员军队,尽力赶往支援,然而,诸葛亮出奇不意地指挥蜀军主力急行至建威(今成县以西),令郭淮心生不安,担心自己的后路被切断,最终被迫选择撤退。目睹敌军增援的退却,陈式乘机全力督促部队攻城,最终以较小的损失成功攻克武都和阴平两地。
在诸葛亮亲自指挥大军抵达这两个郡后,他立即对武都和阴平的防务进行了缜密而细致的布局,并主动出击,安抚了周边游牧的氐、羌、鲜卑等部落,以求平息地方潜在的动荡局势。在一切安顿妥当、恢复了社会秩序后,诸葛亮决定将部分军队留下驻守,随后亲率大军返回汉中。这时,武都和阴平两个郡正式划归蜀汉的版图之中,成为了蜀汉的领土。
当蜀军顺利攻克曹魏的两郡的喜讯传回成都时,后主刘禅立刻发布命令,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职务,毕竟自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不得不以悲愤的心情斩掉马谡,并自贬三级。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诸葛亮已三度出征北方,士兵的消耗和物资的耗费十分巨大,急需进行补给,军队也亟需时间来休整和培训。因此,在从武都返回汉中后,诸葛亮立即开始对蜀军进行长达近两年的整顿与训练,并快速调整汉中的防务,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新挑战。
为了进一步增强安全性,诸葛亮决意将丞相府的大营从南郑迁移至沔水以南的南山土塬,此外在沔水北岸进行修缮,修筑乐城(今陕西城固以西)和汉城(陕西勉县东边)。这样的布局不仅增强了对通往益州(四川)道路的掌控能力,还构建了一条可以相互支援的防线,大幅提升了丞相府大营的防御安全性。
次年,曹魏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采取了三路进攻汉中的战术。然而,由于连日的大雨导致栈道被切断,魏军最终无奈中途退却,而诸葛亮并未选择追击。他静静观察敌军的动向,同时在暗中紧锣密鼓地进行下一步的规划,全面为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北伐曹魏做好周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