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在临终时,紧握着太子李治的手,低声说道:“李勣这人,你若驾驭不了,就杀了他吧。”这一句话,令太子李治心头一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何一位杰出的帝王,会对一个臣子如此忌惮?
李勣,这位曾从瓦岗军起家,历经多次改名,经过数朝变迁却始终屹立不倒的将领,他究竟有何本事,能够让唐太宗在弥留之际仍然心有忌惮,惦念不忘?
瓦岗寨里的传奇
李勣,这位令唐太宗都感到忌惮的狠角色,原名徐世勣,出生在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的一户富裕家庭。虽然家境优渥,但徐世勣并非一个安分守己的子弟,年轻时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智与能力。
要谈到李勣的崛起,就不得不提到瓦岗寨。那是隋朝末年,群雄逐鹿,四处起义的年代。徐世勣十七岁那年,与好友单雄信一拍即合,收拾行囊,投身到当时声势赫赫的瓦岗军首领翟让麾下。
刚到瓦岗寨,这两个年轻人便展示了他们卓越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徐世勣,聪慧过人,战场上的指挥才干让他迅速成为瓦岗军的三元老之一。瓦岗寨号称兵无常阵,灵活机动,令官军吃尽了苦头。
此后,一个名叫李密的人加入了瓦岗寨。他非同小可,实力派的将领,最终在一次巧妙的“鸿门宴”后,取代了翟让成为寨主。徐世勣虽与翟让有旧情,但他深知李密的治军之能,最终也选择接受李密为新主。
李密带领瓦岗军打下了一番气势如虹的战绩,但在与唐军的对决中败北。为保存实力,李密选择投奔唐高祖李渊。这时,徐世勣做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他首先将自己掌控的领土归还给李密,然后通过李密将这片土地献给李渊。这一举动看似多余,却透露出他对旧主的忠诚与敬重。
改名换姓
李世勣这一巧妙的曲线献地,使得李渊大为赞赏,认为他忠诚可嘉,便赐给他自己的姓氏。从此,徐世勣改名为李世勣。
然而,好景不长,李世勣的父亲被北方势力俘虏。为了救父,李世勣向窦建德投降。但这一投降不过是为了掩饰他救父之心,实际上他早已打定主意,在救父之后立刻脱离窦建德的控制。果然,李世勣成功带着亲信回到长安,重新归附于李渊。李渊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更加信任他。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李世勣的品格与能力深得君主的信赖。
唐朝渐渐稳定,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李世勣的名字中有“世”字,恰好与皇帝的名字重合,这是古代的大忌。为了避讳,李世勣再次改名为李勣,去掉了“世”字,避开了皇帝的忌讳。这是李世勣的第三次改名,从徐世勣到李世勣,再到李勣。每一次改名,都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虽然名字变了,李勣依然保持着自己那重情重义、智勇双全的个性,始终不改其初衷。
皇帝为啥怕他
李世民,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能在临终时还特别提醒儿子对待李勣要慎重,足见李勣非同寻常。那李勣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足以让皇帝如此忌惮?
首先,李世民最难以捉摸的便是李勣的态度。李勣在朝中,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姿态,既不热衷于朝廷争斗,也不完全疏远。这样的做法,看似随性,实则有原则,让李世民感到难以琢磨。
其次,在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中,李勣始终保持中立立场。例如在玄武门之变这一改变朝代命运的历史事件中,李勣既没有站在李世民一边,也没有反对他。这样的“中立”态度,在那个非黑即白的年代显得尤为独特。
最令李世民不安的,是李勣对旧主的忠诚。他对翟让、李密始终保持着一份情谊,甚至在他们落难之后依然心系旧主。这使得李世民不禁担忧: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再,李勣是否也会对新的皇帝表现出同样的态度,甚至可能会记起过去的恩怨?
因此,李世民在临终时特意安排了一场试探。他将李勣贬至叠州都督,并告诉李治:“如果你驾驭不了他,就杀了他吧。”这既是对儿子的考验,也是对李勣忠诚度的最后一次试探。
古代版的退休返聘
李治继位后成为唐高宗,他并未听从父亲的建议,而是继续重用李勣。李勣重新出任高职,最终升至尚书左仆射,这是当时仅次于宰相的高位。
令人吃惊的是,这位已经七十多岁的老将,竟然还被派遣去打仗!公元666年,72岁的李勣受命征伐高丽,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并未退缩,反而勇敢地接下任务,并且在两年后的668年成功灭掉了高丽,为唐朝扩张疆域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这也成了李勣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辉煌。公元669年,李勣因病去世,享年75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尉,谥号“贞武”,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绩。
结语
李勣的一生堪称传奇,他经历了隋末唐初的动荡时代,效忠过五位不同的主公。他的成功,源于他与时俱进的能力、忠诚的品格以及不争权夺利的态度。在那个充满尔虞我诈的时代,李勣凭借重情重义、才智过人的个性,成就了一段传奇。正如古人所言,“明哲保身”,李勣无疑是将这一哲理运用到极致的典范。
尽管皇帝担心他,但正是因为李勣的能力与忠诚,才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一个让历任帝王都无法放下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