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治体系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斗争路线:一是皇权的专制不断强化,二是中央集权的稳定。简单来说,皇权专制是指皇帝与以宰相为首的官僚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
在秦汉时期,宰相作为三公之一、百官之首,地位极其崇高,甚至有时候皇帝见到宰相也要有所礼让。因而可以说,宰相位居“万人之上,一人之下”,这一点毫不为过。这样的权力格局自然会引发皇帝的不满。作为帝王,皇帝渴望臣子对自己心生畏惧、无条件服从,而非有着与自己相等地位的人。更何况,在早期,宰相和皇帝同样拥有决策权,若宰相对皇帝的政令不满,是有权力拒绝执行的。
一、皇权的日益增强与相权的逐渐削弱
为了维护皇权,各代帝王采取了许多不同的策略。汉朝初期,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而到了汉武帝时期,皇帝则通过一种新的方式分割了宰相的权力,这就是所谓的“内外朝”制度。所谓内朝,就是皇帝从身边的亲信官员中挑选出一群谋士,形成一个智囊团,所有重大决策由内朝进行讨论并决定,随后再传达给宰相。宰相不再参与具体的决策,角色也仅仅变成了执行者。这样一来,宰相的决策权被削弱,间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到了唐代,实行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度。宰相的权力被分割为三个部分,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而尚书省下设六部。如此一来,宰相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变为三人共同执掌朝政,但这使得权力更加分散,且相对较弱。宋代实行的“三司制度”在本质上与唐朝的制度相似,变化并不大。
真正的变化出现在明代。明代的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直接取消了宰相这一职务,六部等机构的事务由皇帝直接掌管。这样做虽然极大地强化了皇权,但同时也给皇帝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所有原本由宰相处理的政务都集中到了皇帝身边。这也是促使明代内阁制度诞生的原因之一。
二、帝王的工具:内阁
内阁的起源必须加以澄清。许多人一提到内阁便想到权臣,甚至将其与宰相混为一谈。但实际上,明代的内阁并不等同于宰相。严格来说,内阁是皇帝辅佐政务的工具,或可称为皇帝的“智囊团”或“秘书处”。内阁的首要职能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随着宰相职务的取消,皇帝的政务逐渐增加,处理不过来的事务便交由内阁大臣来分担。
早期的内阁成员地位较低,无法与六部的官员抗衡,毕竟他们并不直接参与政务的实际决策,更多是起到辅助作用。然而,随着皇帝们的权力逐渐下放,内阁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并不是所有皇帝都亲力亲为,尤其是当皇帝处理不过来政务时,会将部分权力交给内阁大臣,从而提升他们的地位。比如,朱瞻基在临终时将太子朱祁镇托付给当时的内阁大臣,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杨”,这一举动足以说明内阁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权力。
三、内阁的崛起
内阁能够获得如此多的权力,实际上与皇帝的懒惰和疏忽有着直接关系。嘉靖年间的首辅严嵩便是权倾一时的重要人物,而这一切都源于嘉靖皇帝沉迷于炼丹修仙,将大部分的政务权力交给了严嵩。由此可见,内阁的权力实际上是取决于皇帝愿意将多少权力下放。明代的权臣,无论是内阁首辅,还是宦官专权,背后都反映出皇帝对于权力的掌控问题,最终也都是皇权专制不断强化的体现。
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皇权持续增强,而制衡皇权的宰相职能则逐步被削弱,直到明朝取消宰相制度。然而,尽管宰相职务被取消,实际上还是出现了类似职能的内阁。内阁虽然名为宰相,却没有宰相的实质功能,成为了皇权专制的工具。
在清朝,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设立了“军机处”,这一机构的性质和内阁相似,不仅是皇帝的智囊团,也承担了宰相的部分职能。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权力来源于皇权下放,且其权力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愿。内阁大臣或军机大臣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其在朝中的地位,像严嵩这样的权臣因其能力不足,往往对朝政造成了混乱;而如张居正这样能够为国家带来实质性改革的大臣,则有可能延续短暂的盛世。
总的来说,内阁和军机处的形成与发展,表面上看似权力的转移与分割,实则是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的结果。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