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位期间严厉打击贪官,甚至斩杀了多达十五万贪官,却依然未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雍正帝仅用三招就能让贪官心惊胆战呢?
纵观历史,贪官的存在几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明朝时期,贪官横行无忌,朱元璋深知贪官对国家和民众造成的巨大危害。作为曾经的贫苦百姓,他的家庭因贪官的侵吞,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在元朝末年的动乱中,贪官的腐败行为不仅使民众苦不堪言,更是导致了朝代的覆灭,因此朱元璋愤然起义,以推翻这个贪腐的体制。
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坚定的决心,朱元璋逐渐提升实力,并最终称帝。在登基后的朝廷中,作为曾经历过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他,的确能体察人民的痛苦。因此,朱元璋明白,身为皇帝即便有再多的良策,朝廷内部始终会有贪官作祟。尽管他文盲,但善于管理朝政的他,始终保持对国家事务的关注,而非沉迷于享乐。可是,随着明朝的建立,贪腐现象却不断加剧,这让朱元璋感到无奈和焦虑。
为了解决朝堂上的腐败问题,朱元璋采取了洪武三大案,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胡惟庸案。这起案件的牵连人数之多,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一万,足见朱元璋惩治贪官的决心和激烈。对朱元璋而言,打击贪官不仅是出于对腐败行为的愤恨,更是巩固自己统治的一种手段。由于他亲身体验过因为贪官而导致的家庭困境,因而对贪官心怀深仇,甚至亲历了元朝因贪腐而毁灭的悲惨历史。
在成为皇帝后,朱元璋立志整治贪官的行为,以防止自身的朝代重蹈覆辙。他严苛地修订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只要贪污超过六十两银子,就会被判处死刑。这部法律显然是极其严厉的,贪污越多,死法也就越惨酷,例如实施满门抄斩等极端手段,甚至有一种名为“扒皮”的酷刑,令许多罪犯血流成河,因此朱元璋也因此获得了“朱扒皮”的绰号。尽管他采取了如此严格的措施,贪污腐败的现象却未能显著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数世纪之后,朱元璋的统治已成为历史,而雍正帝理所当然地继承了这一承载着沉重历史的责任。雍正帝对贪官的处理没有展现出丝毫的宽容,历史记载中,朱元璋曾下令斩杀的贪官数量高达十五万,而雍正则运用三招对付贪官,这三招是:第一步是撤职处理,虽不杀戮,但务求将贪官从朝廷中驱逐出局;第二步是严格调查历年来的贪污数额,让每个贪官都必须依法返还整个贪污金额;第三步则加大惩罚力度,凡是被发现的贪官,连同其家属一同执行死刑,确保贪腐的根源彻底断绝。尽管无法保证贪官的彻底绝迹,雍正帝的这些措施却显著比朱元璋的办法更加人性化和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