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虽然说物以稀为贵,但是在封建王朝中异姓王可不都是好事。非同姓为王者天下共诛之体现了异姓王的残酷,除非立有大功或者手上的实力足够保证自己的安全。总的来说异姓王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立大功死后追封、前朝皇族降格(三国两晋盛行)、自封(乱世草头王)以及王朝后期权倾朝野的野心家。魏王曹操、晋王司马昭、宋王刘裕等等无不是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受九锡之礼有改朝换代能力的权臣,而唐朝中后期由于藩镇林立的特殊阶段异性王更是泛滥。所以唐朝异姓王确实更多一些,几乎包含了以上大部分册封形式。
封建王朝的皇族对待异姓王的态度是很微妙的,除了叛逆自立或者王朝无力控制的两种情况基本上通过册封的异姓王基本上都是临时性的。而且大部分都没有好下场,评书中的两辽王薛丁山等等很多王爷都是虚构的。至于追封功臣异姓王这种惠而不费且没有封地、实权的方式是王朝统治者最喜欢的,不但昭示了自身的慷慨又不回威胁到自身统治。比如明朝大将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后被追封为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而且在画像中甚至用上了地方的穿戴服饰。唐朝异姓王已经没有了魏晋时期皇族降格这种形式,初年封异姓王基本以隋末反王为主
皇族降格为异姓王这种形式在魏晋时期非常流行:曹魏末代元皇帝曹奂被迫禅让给司马炎后被册封为陈留王,当然汉献帝刘协以及蜀汉皇帝刘禅都被封为公已经不算异姓王了。这种善待前朝皇族采用降格为异姓王的形式在魏晋时期非常流行,一般前朝帝王只要配合禅位一般都没有问题直到宋武帝刘裕开启杀戮前朝皇族的做法。而这种形式在唐朝基本就是个形式,隋恭帝杨侑禅位给唐高祖李渊后虽然被封为酅国公,但是第二年这个15岁的小皇帝就遇害了。
而唐朝初年真正的异姓王基本以归顺唐朝的隋末反王为主,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在评书当中有:混世魔王程咬金、江陵梁王萧铣、济宁王王薄、大凉王李轨、江南王沈法兴、南阳王朱灿、河北凤鸣王李子通、金提王张金称、冀州王高士达、西秦霸王薛举、相州白御王高谈圣、兖州鲁王徐圆朗曹州宋义王孟海公等。当然不是所有反王都会臣服李唐王朝,被李唐册封的大概有杜伏威为吴王、李轨被封为凉王、罗艺为燕王等,当然这些异姓王不甘心失败再次叛乱被杀居多。俗话说功大莫如救驾,武周政权还唐时期助力李唐皇室的五位大臣封为异姓王;当然还有武周时期册封了若干武氏子弟为王不能称为异姓王了
唐朝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前期从唐高祖到唐高宗三代帝王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女皇武则天武周时期;第三阶段是从唐中宗发动神龙政变夺回李唐政权开始,直到唐朝国祚结束。在武周神龙元年凤阁侍郎张柬之发动政变,拥立太子李显继位史称神龙政变。在这个过程当中,凤阁侍郎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五人被封为郡王。但是唐中宗这种册封的背后是架空、夺权: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人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同时武力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登基,史称神龙政变。在唐中宗李显复位后这五位功臣掌控了宰相大权,中宗也感到了威胁。唐中宗采用明升暗降的方法削减五位的相权,同时册封五人为异姓王:崔玄暐为博陵郡王、张柬之封为汉阳郡王、敬晖封为平阳郡王、桓彦范封为扶阳郡王、袁恕己封为南阳郡王。
从安史之乱开始的平叛、招安过程中册封不少异姓王,从此拉开藩镇林立后唐时期的异姓王泛滥的序幕唐朝时期的异姓王从安史之乱后开始泛滥,无论是平叛还是招安过程中充满了异姓王。前期开明、后期昏暗的唐玄宗李隆基是其中的始作俑者,陶醉在外紧内松的节度使掌控全局中无法自拔。大唐王朝也在这个阶段达到了巅峰,而大唐的相权也在李林甫和杨国忠之间传递。与李林甫关系密切的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喜爱,所以被封为东平郡王;而与杨国忠关系密切的哥舒翰在陇右功成名就后,也被册封为西平郡王。这都可以看作是异姓王,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异姓王开始泛滥。无论是对大唐国祚存续功臣大龄封为异姓王外(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李光弼被封为临淮郡王等等),不少招安的叛将也被封为异姓王(李怀仙被封为武威郡王、田承嗣封为雁门郡王)。而出生雁门田氏的田承嗣在大历十四年去世后爵位、职位由侄子田悦继承,开启了大唐王朝藩镇世袭的序幕。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