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以清政府惨败求和,签订《马关条约》结束。这次战争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程,同时也让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因这次战争加快了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直接效果是日本民众口袋里的钱包都鼓鼓的。
先来简单介绍下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一共打了9个月,从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开始,到1895年4月鉴订《马关条约》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投入63万兵力,日本投入24万兵力。清军死了3万,日军死了1.3万。
其实当时的形势对中国不利,对日本也是不利的。试想下,如果满清政府不投降继续打仗,不割地赔款的话,最后的结局会怎么样?最有可能的结局就是:日本拖不起,清朝也拖不起,或许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会提前被世人认可。
清政府坚持战争,日本只能虎头蛇尾
日本在明朝就被称为倭寇,倭寇就是说是日本人是贼寇,是强盗。当然另外一层意思也是轻视的意思,任凭日本怎么闹腾在明朝眼里都是不入流的,懒得管,说到底也算是中国自己养虎为患吧,也就导致了满清晚晴,日本也敢对中国发动战争。但如果清政府能坚持下去,不出几个月日本必然退走,原因有三:
日本国内已经不允许再发动战争。负责这次甲午战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差点因为甲午战争切腹自尽,以谢天皇。因为这场战争给日本国内也带去非常大的负担。据日本文献记载:从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很多地方都发生了暴乱,社会动荡不安,导致日本内部极不稳定,日本已经没钱资金继续战争了。猖獗一时的小日本,已经供不起这种跨海远征的军费开资了。如果清朝军民一心,估计不用多久,日本就得草草收场。或者还有可能因为日本国内暴动,被西方列强直接瓜分也未可知。清军已经开始收复失地。从1895年开始,中国的情势已经好转。清军也已经开始陆续收复失地,山东清军已收复了牟平、文登、荣成等地,辽东清军收复了宽甸、长甸、金厂等地。如果慈禧担心会被日本攻打北京,那完全可以往平原腹地迁都,在清军的士气逐渐大增下,说不定日本也会被很快赶回家。国际形势也不允许日本占得利益大头。甲午战争最终目的是为了占有中国的东三省,可是沙俄也是对东北那块虎视眈眈,日本侵占东北肯定会有损沙俄的利益。所以沙俄在国际上就制止日本的目的,日本对沙俄也是气得咬牙跺脚又没办法。甲午战争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以及“日俄战争”正体现了这点。通过上述三点可以看出,中日甲午战争其实是清朝有能力有条件坚持下去的,日本国内已经无力支撑。迅速议和才是日本所需要的,长期作战,日本必然先行崩溃。所以就当慈禧一提出义和,日本终于也是松了一口气。
清政府坚持战争,或许满清也会迅速瓦解
很多人会说,如果清政府坚持战争,那么爱国人士肯定会纷纷相应,誓跟清朝共存亡,那么很快就可能将日本打败,可为何会瓦解呢?
此时的满清已经风雨飘摇。大清朝虽然经济、人口、国土远远超过日本,但是国家制度却没有日本先进,同时日本军队经过明治维新20多年的建设,无论是从训练、装备还是士气上,都不是清军能够比拟的。因为日本军人对于天皇有着非常大的狂热,同时他们也是需要一场大胜,来告诉世人日本人不再是可欺负的民族。所以当时满清的陆军一败涂地,丝毫没有招架之力。如果继续坚持战争,不投降,可能最后的收场会被现在更惨。所以慈禧她不想赌,在她心里,只要是钱能解决的事情都不算事。满清跟日本在汉族人眼中其实是一类人。满清的发源地在长白山,是少数游牧民族。这样的民族将汉人的天下取得了,骨子里有着一种轻视。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酷刑的制定都是针对汉人的,比如:凌迟、满清十大酷刑。所以很多学者也有一种感觉,满清根本就不尊敬汉人。这点就从掌权者都称为主子一样,哪怕你汉人官再高,你遇到满清的皇帝、王爷都得叫声主子。所以如果满清继续坚持战争,或许汉族人也会因为被压迫到极限,组织反抗,太平天国就算是一个例子。
因此如果满清继续坚持战争,或许用不了多久,日本垮了,满清也会紧接着退出历史的舞台,最终更先进的社会制度可能就会在中国这个土地上生根发芽。
历史的假设永远都是这样的苍白无力,只能怪当时的慈禧太后,作为统治者的领袖,只想着保护自己的小小利益而不顾民族大义,可以说慈禧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