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封建王朝众多,其优劣势尽显。例如,汉朝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闻名,宋朝虽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然而军事却相对薄弱。与之相比,唐王朝不仅军事雄厚,同时也是一个富庶而开放的社会,这也是许多史学家称其为“盛唐”的原因所在。
然而,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给唐朝的强盛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导致其元气大伤,昔日的辉煌从此不再。尽管如此,唐朝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度,在平定安史之乱后仍然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切的衰退,竟然与一位昏庸的皇帝息息相关,他就是唐朝的第九位皇帝——唐德宗李适。
李适,生于742年,是唐代宗李豫的嫡长子。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适的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角色。762年,唐代宗即位后,李适已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作为唐朝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他肩负着决战安史叛军的重任。
叛乱平息后,779年,38岁的李适毫无疑问地继承了皇位,由此开始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他初登帝位时,颇具雄心壮志,举荐郭子仪为尚父,并且明确表示要信任文武百官,禁止宦官插手政务,这一时局展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气象。然而,李适的初衷虽然良好,却因错误决策埋下了隐患,预示着唐朝未来的悲剧。这是为何呢?
事实上,在安史之乱平定的过程中,许多叛军将领在唐王朝与叛军之间游走,他们趋炎附势,为了安抚这群将领,唐代宗和李适采取了短期的权宜之计,决定“瓜分河北地区,给予叛将节度使的权利”。这样做显然并非长久之计,那些曾经的叛军头领,如今却被赋予了中央任命的节度使头衔,拥有了相对自主的权力,逐渐成为了皇权的潜在威胁。
唐德宗的首要之举便是削权,781年,当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后,其子李惟岳申请继承爵位,却被唐德宗坚决拒绝。虽然唐德宗此举出发点良善,但却违背了唐朝早先对世袭的承诺,态度强硬到令河北一带的诸军忧心忡忡,纷纷举起反叛的旗帜,反抗情势迅速升级,叛军直逼长安。唐德宗被迫逃往丰田,因李怀光等人造反,又不得不退至陕西汉中,直到784年方才返回。
该事件被历史称为奉天之难,虽然此次叛乱最终被镇压,但唐朝并未收回失去的兵权,反而在各地节度使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失去了往日的威信。此时的李适也是愈加的警觉,心存顾虑,逐渐放任地方军阀的盛行,试图以此来制衡地方势力。
为了应对地方势力的扩张,唐德宗又开始组建庞大的中央禁军,而募兵的过程自然少不了资金的投入,因此,他不得不向百姓征税,开始在全国范围征收苛捐杂税,诸如间架茶叶等,造成民间怨声载道,民众抗议四起。
这个政策引发了连锁反应,中央禁军的指挥权又归谁呢?唐德宗并不信任文武百官,于是将这一重任交给了他长期疏远的宦官,结果宦官掌握兵权,为日后专权的现象埋下了隐患。同时,文武百官对唐德宗的忠诚度骤然下降,朝廷上宰相频繁更换,变法的有效措施因此无法出台。
因此,每当提及唐德宗,即便是身处那个时代的人也不禁感到忧虑,例如神策将军贾隐林便曾担忧:“陛下性情急躁,难以容忍,若不改变旧有性格,即使叛贼被平定,我恐怕仍有忧虑。”而后来的史学家如欧阳修和司马光也对唐德宗多有负面评价,指责他多疑而冷酷,以强势自任,忘记了权臣的谗言于内的欺骗,面对宦官专政和地方割据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尽管唐德宗之后又有唐顺宗和唐宪宗等继位以维持局势,但唐朝的灭亡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