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春秋时期的史籍时,读者不难发现一个有趣且值得深思的现象——春秋时期的许多都邑名称中,都使用了“父”这一字眼,如“黄父”、“夷城父”、“武父”、“鸡父”等。更有意思的是,这种现象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国,而是普遍存在于春秋各国之中,似乎并非某个地区的独特习惯。
为什么在春秋时期,许多都邑会选择“父”作为名称的组成部分呢?本文将结合相关史料,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意。
一、以“父”为名的春秋都邑
1. 鲁国中的“父”字地名
在《春秋》中的记载显示,鲁定公十四年有一事件记载:“建成莒父和霄。”杜预在注解中提到:“鲁公背叛晋国帮助范氏,因惧怕晋国的报复,所以建设了两个新的邑。”这段记载为我们提供了“莒父”是鲁国的一个都邑的线索。
顾栋高在其学术著作中认为,“莒父”中的“父”可能源于鲁地的方言差异,类似于齐地的“登来”实际是“得来”,是地方方言的误会。尽管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道理,但事实上,春秋时期不仅鲁国,其他国家也普遍使用“父”作为地名中的一部分,不能仅以方言差异来解释这一现象。
2. 郑国与卫国中的“父”字地名
《春秋》记载了鲁桓公与郑伯的会盟,发生在“武父”。杜预在注解中提到,武父城位于今天的郑地陈留济阳县东北。根据《水经》的记载,济阳县正是曾经的武父城。此外,卫国境内也有一个名为“武父”的地方。《左传》记载了鲁定公四年的一次事件:“从武父以南到达圃田的北境。”杜预的注解中指出,武父是卫国的北界之一,表明卫地的确存在“武父”这一名称,但至今我们尚未能确定该地的具体位置。
3. 晋地中的“父”字地名
《左传》记载了晋侯在黄父举行阅兵的事件。杜预注解中提到,“黄父”也叫“黑壤”,位于晋地。《春秋》亦提到,鲁宣公与晋候在“黄父”结盟。可以推测,晋地同样有以“父”为名的地名,与其他地方类似。
4. 楚地中的“父”字地名
楚国境内同样有多个“父”字命名的地名。《左传》记载,鲁桓公十三年,莫敖被处决并囚禁在“冶父”,这是楚国的地名之一。根据《水经》的记载,冶父城位于今日湖北省江陵县附近。除此之外,《左传》还提到“夷地”或“城父”,杜预解释为“夷城父”。楚国境内有多个与“父”相关的地名,其中包括“鸡父”,该地位于今天的安丰县南部。
二、以“父”为名的原因探讨
1. 字的假借现象
在古代文献中,假借字的使用现象十分普遍,即两个字的发音相同或相近,可以互为代替。在汉代,类似“大”和“太”没有明确的区分,甚至司马迁常被称作“大史公”,而这个“大”实际上应当读作“太”。同理,春秋时期地名中的“父”字,很可能是“阜”字的假借。清代学者朱骏声曾指出,“父”字可以代替“阜”字,这一观点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许多地名以“父”为名,如“莒父”、“武父”以及“冶父”等,它们实际上可能与“阜”字的地名含义相近。
2. 地理选址的因素
春秋时期的都邑多建在地势较高、宽阔的地方。这些地方通常是自然形成的土丘或小山丘,符合古人择址的传统理念。根据《说文解字》对“丘”字的解释,这些地方通常是向阳、避免潮湿并具有避风功能的高地。因此,地名中的“丘”字是指这些自然的土山,而“阜”字与“丘”字在形态上相近,往往被用来描述类似的地理形态。
3. “阜”与“父”的相通
通过上文可以得知,“阜”字原指土山,整体较高而顶端平整,这一含义与“丘”字相似。此外,“阜”字和“父”字的发音接近,因此古人可能将“阜”与“父”互通,导致以“父”字命名的地名与以“阜”字命名的地方意思接近。例如,鲁国的“安甫”也可以写作“安父”或“安阜”,从而形成了“父”字地名的普遍性。
三、总结
总体而言,春秋时期的文化尚处于发展阶段,文字并不十分成熟,因此假借字现象较为常见。地名中的“父”字,本质上是“阜”、“甫”或“丘”的假借字。春秋时期的都邑选址通常偏向于高地或丘陵,因此这些地方名称中常用“父”或“阜”字。从而可以看出,春秋时期都邑名中大量使用“父”字,实际上反映了古代汉字的多义性和地名命名的独特规律。
参考文献:
《春秋》
《左传》
《公羊传》
《榖梁传》
《水经》
《春秋传》
《太平御览》
《艺文类聚》
《淮南鸿烈》
《列子》
《列子释文》
《说文解字》
《六书音韵表》
《白虎通》
《风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