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中国驻朝鲜使馆接到了一份与众不同的申请,申请人是王兴复,一名生活在朝鲜的华侨。从表面来看,身为华侨在朝鲜申请回国定居似乎并不稀奇。然而,王兴复的情况远比普通的申请更为复杂和引人注目。因为当年他曾是志愿军的一员,并且放弃了中国国籍,加入了朝鲜籍。更让人意外的是,王兴复在申请回国的同时,还请求带上他的朝鲜妻子和孩子们。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志愿军有一条严格的规定,即禁止与朝鲜女性结婚。那么,王兴复究竟是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留在朝鲜,还娶了朝鲜妻子并育有子女的呢?这一切,还得从他与妻子吴玉实的初次相遇说起。
王兴复在18岁时参军,并且在参军后的第一年就随军进入朝鲜作战。对于当时的王兴复来说,参与战斗并且为国家建功立业是他参军的初衷,因此他对这次入朝的机会并不感到任何反感,反而充满了兴奋。然而,由于战场上的条件异常艰苦,志愿军除了作战部队,后勤保障部队的工作同样至关重要。王兴复也因此被安排在兵站工作。起初,王兴复对这个岗位心情复杂,甚至有些不满,然而随着任务的逐渐繁重,他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尤其是每次冒着生命危险将物资送到前方时,他觉得自己在为大局贡献自己的力量。三年后,王兴复在不断锤炼中成长迅速,最终成为了第四兵站的骨干力量。
第四兵站驻扎在石岭里,这里是一个被茂密森林包围的小山村,四周隐蔽而开阔,是一个极其适合兵站驻扎的地点。兵站迁入石岭里后,附近曾有十几户村民的家庭,但由于战争的激烈性,他们大多迁往了更安全的地方。直到朝鲜停战协议签署后,这些村民才陆续搬回了原住地,其中就有吴玉实一家。吴玉实的家庭历史悠久,她的父亲曾为朝鲜革命贡献巨大,但她的四个哥哥中有两个为朝鲜人民军而战牺牲,另外两个因病去世,剩下的只有她和她的两个姐妹,跟随父母搬回了故乡。
吴玉实从小深受其兄长的影响,对朝鲜人民军充满崇敬,尤其是看到志愿军的血战和牺牲后,她对志愿军充满了特殊的情感。她第一次遇见王兴复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她看到志愿军在兵站里忙碌,出于好奇,她跟着走进了兵站。王兴复见她如此天真可爱,便给了她一些食物。从那时起,两人的关系开始变得亲近。吴玉实年纪尚小,心中并没有爱情的概念,每次到兵站去,只是因为那里热闹、有趣。
1953年停战后,志愿军开始逐步撤离朝鲜,但王兴复所在的兵站撤离时间相对较晚,直到1958年,他才接到回国的命令。这时,他与吴玉实已经相识五年。那个曾经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如今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自然能够感觉到王兴复对她的特殊感情。王兴复确实对吴玉实心生爱意,但由于志愿军的政策,战士与朝鲜女性不能结婚,他一直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心意。然而,为了能够娶吴玉实,他决定先去见吴玉实的父亲。在日常的相处中,王兴复一直表现得非常诚恳,村里的居民们也对他产生了好感,因此吴玉实的父亲很快同意了这桩婚事。
接着,王兴复去找吴玉实表白。吴玉实坚定表示愿意嫁给他,但她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王兴复必须留下来与她一起生活,因为她的父母已经失去了儿子,自己需要陪伴在父母身边。王兴复听后,心中充满了喜悦,立刻向部队提出要求留在朝鲜,但他并未提及婚姻的事宜。连长对此感到有些疑惑,因为其他战士接到回国命令时,无不欢天喜地,唯独王兴复要求留在朝鲜。但连长没有过多追问,几番确认之后,便帮助王兴复实现了留在朝鲜的请求。随后,王兴复向朝鲜政府提交了与吴玉实结婚的申请。
这一申请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由于当时的特殊性,这桩婚事从一开始便经过了严格的审批程序,最终上报至朝鲜政府的最高层。整个过程持续了数年之久,直到1962年,王兴复与吴玉实的婚事才最终得到批准,并正式结为夫妻。值得一提的是,在1958年王兴复决定留在朝鲜时,他响应了中国政府的号召,加入了朝鲜国籍。然而,尽管王兴复在朝鲜生活多年,他始终无法忘记祖国,始终心怀回国的梦想。
1967年,王兴复提出主动放弃朝鲜国籍,重新成为中国华侨。这时,他希望能够回国定居,但朝鲜政府没有立刻同意。然而,鉴于他在朝鲜的贡献,朝鲜政府批准了他两次回国探亲的申请。每次回国,王兴复都愈加想念故乡,而吴玉实也逐渐喜欢上了中国的生活。最终,在1970年代末,王兴复的回国定居申请得到了批准,吴玉实也成功申请回国。夫妻二人于1981年定居在中国海城。当地政府对他们给予了极大的关照,不仅为他们提供了1000元的安家费,还安排王兴复在变压器厂工作。王兴复夫妇的子女也顺利在海城上学,夫妻二人过上了幸福安稳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