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这老哥,汉中王当得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啊!
可他偏偏干了件曹操、孙权想都不敢想的“作死”大事!皇后、太子,一次性打包搞定!嘿,您猜怎么着?这“双喜临门”直接给蒸蒸日上的蜀汉王朝,亲手埋下了一颗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短短几年,猛将叛逃,国土沦丧,一代枭雄竟落得白帝城托孤的凄凉下场!这到底是咋回事呢?难道刘备的智慧,还不如街边卖红薯的老大爷?
公元219年七月,刘备在汉中称王,那叫一个意气风发。
想想看,前半生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如今总算是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是块战略要地。可这屁股还没把王位焐热呢,刘备就干了一件让曹操、孙权都得捏把汗的事儿——同时册立王后和太子。
要知道,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继承人的问题可是顶顶敏感的。曹操够牛掰吧?他也是快到油尽灯枯的时候,才在公元220年正月立了卞氏为王后。至于太子曹丕,那也是经过一番“七步诗”级别的内部PK才稳固下来的。孙权呢?更是个老狐狸,立太子归立太子,皇后位子空着能拖三十年,最后立了潘皇后,没俩月潘皇后就挂了,他自己也跟着去了。
为啥这俩巨头都这么小心翼翼,跟走钢丝似的?
因为这事儿牵一发动全身啊!皇后背后是外戚,太子背后是未来的权力核心,一下子都定了,各方势力的小算盘就都得重新打,容易出乱子。刘备偏不,他就是要“一步到位”。立吴夫人为王后,刘禅为太子。
这吴夫人,也不是一般人。她是已故益州牧刘焉的儿媳妇,刘璋的嫂子,前夫是刘瑁。刘备入蜀后,孙夫人回了东吴,身边缺个正室。这时候,法正这帮“东州集团”的兄弟们就来劲了,劝刘备娶吴氏。刘备开始还挺犹豫,说:“哎呀,我跟刘瑁好歹是同宗,娶他老婆,这传出去不好听吧?”这不就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嘛!
法正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给他递了个台阶:“老大,您这跟晋文公娶子圉的媳妇比起来,算个啥呀?”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他侄子子圉(晋怀公)的老婆是秦穆公的女儿。后来重耳在秦国帮助下回国当了国君,秦穆公又把五个宗女嫁给他,其中就包括了子圉的前妻。法正这么一说,刘备心里那点小疙瘩立马就没了,顺水推舟就娶了吴氏。
这吴氏一家,虽然史书上着墨不多,但她哥吴壹可是刘焉的老部下,吴壹的族弟吴班他爹吴匡,曾是大将军何进的府吏。这说明吴家在益州本土势力和早期入川的东州势力中,都有一定根基。刘备娶吴氏,立刘禅为太子,这明摆着是要把宝押在“东州集团”身上,给他们吃颗定心丸。
可刘备这么干,难道就不怕后院起火,前线告急?他到底在盘算什么更大的棋局?还是说,他已经自信到认为自己能摆平一切?这可真是让人打破砂锅问到底了。
刘备这一手“皇后太子双响炮”,看似稳固了内部,实则却像一把尖刀,插向了另一个人——他的养子,刘封。
刘封这孩子,可不是随便认的干儿子。
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这是当继承人来培养的。刘封也争气,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在刘备集团里那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可自从刘禅这个亲儿子出生,并且被立为太子后,刘封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像个多余的电灯泡。你想啊,刘备称汉中王,大封功臣。
法正,东州派的核心人物,被任命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军政大权一把抓,这在曹操孙权那里都不敢想。
再看看太子东宫的班子:太子家令来敏(东州)、太子仆尹默(益州本土但师从荆州名士)、太子庶子费祎(东州背景)、太子洗马董允(东州)、太子舍人霍弋(荆州)。五个重要位置,东州派占了大头,荆州派就一个霍弋垫底。这不明摆着告诉大家,未来的权力格局,姓“东”不姓“荆”嘛!
刘封呢?他虽然勇猛,但出身是荆州罗侯寇氏之子,算是荆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下好了,亲爹(养父)的心明显偏向了亲儿子和东州派,刘封心里能好受吗?那滋味,恐怕比黄莲还苦。孟达,法正的同乡,也算东州派的。他后来降魏,写给刘备的信里就说:“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他还给刘封写了封劝降信,那话说得更是诛心:
“您跟汉中王(刘备)啊,不过是萍水相逢的路人罢了……自从立了阿斗当太子,有见识的人都替您寒心啊!”“想当年申生、卫伋这些太子,亲儿子都被害了,何况您这个养子呢?”“汉中王心里早就有数了,为了阿斗能顺利接班,您刘封就是个障碍,早晚得除掉!”这些话,句句都像刀子一样扎在刘封心上。
他拒绝了孟达的劝降,或许还抱有一丝幻想,觉得父子情分多少还有点用。可他哪里知道,在王权面前,所谓的“父子情深”,有时候比纸还薄。刘备为了自己的亲儿子能稳坐江山,真的能狠下心来,牺牲掉这个曾经寄予厚望、为他出生入死的养子吗?这背后,是单纯的“父爱如山(偏向亲子)”,还是冷冰冰的“权力算计”?
刘备在汉中搞的这一系列“家庭内部调整”,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接踵而至,件件都让蜀汉元气大伤。
最先出事的就是荆州。关羽,刘备的铁杆兄弟,留守荆州的大将。他听说黄忠被封为后将军,跟自己平起平坐,当场就炸了毛:“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这话表面上是看不起黄忠,实际上呢?黄忠是南阳人,也算荆州集团的,但关羽更气的是刘备在汉中大封东州派,却对荆州这边的人冷冷淡淡。
你看,刘备称王后,荆州这边有进封的,零陵赖恭算一个,但基本是个摆设。南阳黄忠、南阳魏延,虽然也是荆州人,但黄忠已老,魏延出身部曲,不是士族核心。蒋琬倒是进了中央,但官职只是个尚书郎,芝麻绿豆大。
反观那些跟着刘备入川的元老,徐州的麋竺(安汉将军)、豫州的刘琰(固陵太守)、冀州的赵云(翊军将军),都没怎么动。
留守荆州的潘濬、士仁、麋芳等人,更是连个响儿都没有。这些人本来就跟关羽不对付,“素皆嫌(关)羽轻己”。
心里能没怨气吗?那怨气积攒起来,可比火山爆发还厉害。公元219年底,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公安守将士仁、南郡太守麋芳(刘备的小舅子)直接就投降了。
虞翻劝降士仁的时候说得多明白:“聪明人要在祸患没发生前就防备,有智慧的人要在灾难没来时就谋划……大军都到眼前了,烽火都没点起来,这不是天意,肯定是内部有人响应啊!”
这“内应”是谁?不就是那些对刘备寒了心的荆州守将吗?荆州一丢,蜀汉的“隆中对”战略直接就瘸了一条腿,元气大伤。
紧接着,公元220年,法正病逝。孟达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又因为之前没出兵救关羽,怕被刘备秋后算账,加上对刘封的怨恨,干脆带着四千户部曲投降了曹魏。
孟达这一走,还顺手把曹魏大军引来,攻占了东三郡。刘封救援不力,败回成都。
看看,立储这事儿,看似是刘备的“家事”,却搅得整个蜀汉集团人心惶惶,派系矛盾激化。荆州丢了,大将反了,国土没了。刘备这笔账,算来算去,都是一笔糊涂账,赔了夫人又折兵啊!他当初要是能把水端平一点,是不是就不会落得如此境地?
荆州失守,孟达降魏,刘封兵败,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刘备焦头烂额。
刘封回到成都,刘备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你小子怎么搞的,逼反了孟达,又不救关羽,罪该万死!”这锅甩得,真是干净利落。
诸葛亮这时候也出来说话了,他对刘备说:“刘封这小子太刚猛了,以后怕是没人能管得住他,不如趁这个机会把他给除了吧。”诸葛亮这话,是真心为刘禅考虑,还是顺水推舟,帮刘备解决一个烫手山芋?我们不得而知。最终,刘备赐死刘封。史书记载,“先主为之流涕”。
这眼泪,是为刘封而流,还是为自己一步步走向深渊的无奈而流?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
公元221年,曹丕篡汉称帝。刘备在成都也称了帝,国号还是“汉”。他又干了一件让大家跌破眼镜的事:再次同时册立吴氏为皇后,刘禅为皇太子。还给刘禅娶了车骑将军张飞的长女当太子妃,这外戚势力,杠杠的。又封次子刘永为鲁王,三子刘理为梁王。
看似是皇帝家的常规操作,但想想孙权,立了太子孙登,大臣们劝他给其他儿子封王,他都不同意,生怕出乱子。刘备这么着急忙慌地安排后事,是不是预感到了什么?果然,夷陵之战,刘备被陆逊一把火烧得差点回不了家,精锐损失殆尽。公元223年,刘备病重于永安宫(白帝城)。
他把诸葛亮叫到床前,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托孤名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话啥意思?是真心觉得诸葛亮牛,可以取代刘禅?还是在试探诸葛亮的忠心?要知道,当时鲁王刘永也在永安宫。刘备还特意对刘永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几个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
这番操作,像不像当年曹操把曹丕留在邺城,却把曹植带在身边,释放政治信号?刘备这一生,从织席贩履到开国皇帝,不可谓不传奇。可他称汉中王后的一系列决策,尤其是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处理,却给蜀汉埋下了太多隐患。失荆州、失东三郡、夷陵惨败,文臣武将损失三十多人,地盘、人口、军队更是元气大伤。
他留给诸葛亮的,哪里是什么“锦绣江山”,分明就是一个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的“烫手山芋”啊!诸葛亮接下这个盘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也未能逆天改命。这锅,刘备至少得背一半吧?
回顾刘备称王后的种种举动,他那看似深谋远虑的“皇后太子一把抓”,实则成了蜀汉内部矛盾的催化剂,亲手点燃了派系斗争的导火索,最终让鼎盛的蜀汉迅速滑向深渊。这历史的教训,真是让人不胜唏嘘。
刘备这一系列操作,究竟是为了所谓的大汉江山延续,还是更多地出于一个父亲确保亲生骨肉继承家业的私心?如果他当初不那么“任性”,更平衡地对待各方势力和自己的养子,蜀汉的结局,会不会被彻底改写呢?
参考文献及作者
《三国志》 陈寿 著,裴松之 注。
《蜀书·先主传》、《蜀书·后主传》、《蜀书·诸葛亮传》、《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蜀书·刘封传》、《蜀书·法正传》、《蜀书·孟达传》、《蜀书·后妃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