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我们通常提到“南陈北李”,这确实是事实,陈独秀与李大钊在党内的创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另有一位人物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他的作用丝毫不亚于陈、李两位,仅仅因为种种原因,在建国后长期遭受封杀。这位人物就是张申府,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他为张崧年。
将张申府视为与陈独秀、李大钊并列的创党元老并不为过。我们可以从他的经历中窥见一二:他是周恩来、朱德、张国焘等人的入党介绍人,曾是毛泽东的上司,是黄埔军校教官中的首位中共党员,此外,他还是《每周评论》的创办人,是“一二九运动”的发起人,是中国罗素哲学研究的开创者……然而,命运往往捉弄人。当年那些创党元老中,有的因路线失误被开除出党,有的遭到反动军阀的杀害,有的因政见不合愤然退党。最终,中国革命成功的领导者,竟是当年张申府手下的那位北大图书馆的年轻管理员。这,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张申府于1893年出生在河北省河间府献县小垛庄的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是当地的富农,父亲是晚清进士,曾在翰林院供职,后又成为国会议员。尽管家境优越,张申府并未沾染上富贵子弟的纨绔气息,反而勤奋好学,立志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他考入了北平顺天高等学堂,并在这所学校里以出色的成绩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学术殿堂。
1913年,辛亥革命的风潮刚刚兴起,张申府顺利考入了北京大学。在北大,他最初攻读哲学,后转入数学系。或许正是这种跨学科的背景,使得他在哲学和数学领域都取得了深厚的造诣。毕业后,张申府留校任教,并结识了陈独秀和李大钊,三人志同道合,经常讨论学术和社会问题。李大钊离开后,张申府成为了北大图书馆的代主任。那时,图书馆里有一位同龄的管理员,张申府未曾想到,这个普通的图书馆员,后来竟会成为共和国的开国领袖——那就是周恩来。
1920年,张申府与李大钊共同创建了北京早期的共产党组织,并开始着手发展党的力量,吸引了大量有志青年加入,其中不乏周恩来、朱德、张国焘等杰出人物。1924年,张申府参与了黄埔军校的创办工作,并被孙中山任命为政治部副主任,这是中共在黄埔军校中担任的最高职务。张申府不仅参与了黄埔军校的筹备,还亲自选拔了第一批学员,这些学员大多数都成为了后来革命的重要人物。
张申府在黄埔军校的另一大贡献,是在廖仲恺和戴季陶的帮助下,他为军校物色了一批重要人才,其中周恩来便是最为突出的代表。张申府将周恩来推上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职位,同时也将他推向了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从某种程度上说,张申府是周恩来革命生涯的引路人。
1925年,中共在上海召开了“四大”,这次大会中,张申府与国民党的合作问题产生了激烈的分歧。他坚决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认为党应该保持独立性,这一观点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与反对。最终,张申府愤然退党。虽然周恩来和李大钊曾劝说他不要轻易做出决定,但张申府坚持自己的立场,最终选择了离党。
退党后的张申府,虽然失去了在政界的地位,却成了一位文化巨匠。他先后在暨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校教授哲学,专攻罗素哲学。他与冯友兰、金岳霖、邓以蛰并称为哲学系“四大金刚”,并且还是第一个认识到钱钟书才华的学者,他曾称钱钟书为“国宝”。在这一时期,张申府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成为了中国哲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尽管已经退党,张申府依然关注国家大事,继续推动革命事业。他曾在1935年参与了“一二九运动”,与刘清扬、姚依林等人一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然而,在随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张申府却犯下了他一生中最为悔恨的错误。他在1948年发表了《呼吁和平》的文章,力主和平谈判,这篇文章正好与当时解放军的革命方针相悖,导致他被民盟开除,并使他的政治生命戛然而止。更糟糕的是,这篇文章让他失去了妻子刘清扬——她在报纸上刊登了离婚启事,宣布与张申府的关系彻底断绝。张申府从此失去了自己最亲近的人,也失去了政治的舞台。
晚年,张申府回顾自己的一生,曾公开表示自己最为悔恨的两件事,一是1925年因负气退党,二是1948年发表《呼吁和平》。建国后,张申府因其政治观点遭到全面封杀,甚至连一份稳定的工作都难以找到。直到周恩来帮他安排了在北京图书馆担任研究员,张申府才得以继续他的学术生涯。尽管如此,他依然经历了许多困境与挑战,但凭借坚强的意志,张申府活到了1986年,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