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底的“冬季攻势”中,第8战区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支援,但傅作义指挥下的部队成功发动突袭并占领包头,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使得原本辅助性的任务变得更加引人注目。根据时任第101师师长董其武将军的回忆,包头之战持续了三天四夜,成功歼灭日伪军3000余人,摧毁百余辆汽车和3辆坦克,炸毁了一个军火库,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军需品和其他物资。这些显著的战果展示了包头战役的成功,不仅打击了敌军的兵力,还摧毁了其大量的战备资源。
包头之战中,驻扎在该地的日军是骑兵集团,尤其是骑兵第1旅团,配备了大量机动车辆和轻型坦克。由于当时日本骑兵部队正在进行摩托化改编,增加了大量的汽车和战车,其中骑兵第1旅团的战车中队更拥有12辆轻型坦克。随着第35军主力的突袭和有效的阻援,敌人的精锐骑兵部队受到了重创。骑兵第14联队的联队长小林一男大佐及其他大量官兵在战斗中阵亡或受伤。然而,由于敌军装备上的优势以及后续增援迅速到位,第35军在包头战役中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除了人员的伤亡,第35军的武器装备也损失惨重。根据第8战区关于包头战役的详细战斗报告,第35军参战各部的武器损失情况如下:新31师损失了146支六五步枪、176支七九步枪、2挺六五重机枪、7挺六五轻机枪、8挺七九轻机枪、4支自来得手枪、23支一七式手枪、13支信号枪、50支冲锋枪、1门八三迫击炮和1支六五马枪;新32师损失了213支七九步枪、1挺六五重机枪、3挺七九重机枪、8挺六五轻机枪、3挺七九轻机枪、2支一七式手枪、2支信号枪、38支冲锋枪和2门八三迫击炮;第101师损失了81支六五步枪、69支七九步枪、3挺六五重机枪、3挺六五轻机枪、1挺七九轻机枪、1支自来得手枪、6支一七式手枪、8支信号枪和13支冲锋枪。此外,炮兵第25团也参加了战斗,损失了2支六五步枪、1支自来得手枪、2支一七式手枪、8门七五山炮和5支六五马枪。
将这些损失加起来,装备损失的总计包括:8门山炮、3门迫击炮、9挺重机枪、30挺轻机枪、693支步马枪、101支冲锋枪、39支手枪、23支信号枪。从这些数据来看,第35军的武器装备损失十分严重,尤其是山炮的损失。失去8门山炮相当于失去了两个山炮连的全部装备。这对于傅作义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尤其考虑到炮兵第25团是他从山西带来的唯一炮兵团,并且在初期抗战中已经经历了不少损耗,失去这些山炮意味着无法弥补的损失。
战斗分析表明,这些山炮主要分布在黄草洼的炮兵第25团一个营中,最初这些山炮是为加强新31师攻打包头而配置的。当日军骑兵第13联队增援时,这些山炮被用来反击敌人,然而由于敌人增援的迅速推进,炮兵部队未能及时撤退,导致了山炮的重大损失。同时,敌人还派出了第26师团的2个步兵大队增援,并进驻了黄草洼。由于守军战力不足,未能成功守住阵地,导致炮兵遭遇了巨大的损失。
至于其他装备损失,迫击炮是山西特有的83毫米迫击炮,这次损失了3门,虽然较为痛惜,但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晋绥军通常将迫击炮配置在团级,每个团设有一个迫击炮连。重机枪和轻机枪的折损量较为显著,分别相当于两个营的重机枪连和一个团的轻机枪装备。步马枪和冲锋枪的损失接近一个团的装备量。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第35军在这次战役中损失了超过100支冲锋枪。这些冲锋枪大多为晋绥军自制的汤姆逊冲锋枪,即“晋造汤姆逊”,该款武器在晋绥军中广泛使用,甚至下发到步兵班级。抗战初期,晋绥军虽然损失了大量此类武器,但因库存尚可补充,因此在傅作义率领的部队中仍能配备大量冲锋枪参与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