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曾讨论过这样的假设:如果秦始皇驾崩后即位的是公子扶苏,而非胡亥,那么大秦帝国是否就能避免“二世而亡”的命运,甚至可能开创一个堪比汉朝或唐朝的大秦盛世?再想想,如果曹操的长子曹昂没有死于父亲之手,曹丕是否还能顺利继位?司马懿又是否有机会篡位?还有,若老朱家长子朱标没有早逝,四弟朱棣是否敢动起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的主意?这些历史假设,都带有深刻的“如果”,但若这些“如果”成真,又会改变历史的走向吗?
公子扶苏的仁厚胸怀
秦始皇嬴政凭借个人卓越的能力,一举平定六国,“六王毕,四海一”。在这片统一的土地上,秦始皇自豪地宣布:“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然而,这一切梦想在他去世后迅速破灭。胡亥继位后,大秦帝国迅速走向灭亡,留下了千古笑话。而扶苏,作为秦始皇意中人的继承人,却以自杀收场。假如胡亥没有破坏局面,扶苏接班是否能实现始皇帝的“万世传承”?
与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残暴相比,公子扶苏的性格可以说是仁爱宽厚。早在秦始皇屠杀“四百六十余人”的事件中,扶苏便因直言劝谏父亲,而惹怒了始皇帝。尽管如此,扶苏并未因此而失去父亲的信任,反而被派往上郡,协助蒙恬修筑长城,防御匈奴。此举使得赵高和李斯趁机支持胡亥篡位。更为人所知的是,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便以扶苏为名号,揭竿而起,宣扬扶苏的贤德与宽厚。
扶苏若继位,以其仁厚的胸怀与儒家思想,势必改变秦始皇的“反儒”政策,至少能够缓解秦朝的“文化压制”。而且,扶苏与蒙恬的亲密关系,使得他得到了强大的政治与军事支持。蒙恬不仅掌握着长城军团30万大军,而且蒙恬的弟弟蒙毅也是扶苏的支持者。拥有蒙氏兄弟的帮助,扶苏无疑能在政治与军事上形成强有力的联盟。因此,秦始皇的宏伟理想,若扶苏继位,或许能避免秦朝的迅速灭亡。
曹昂:被亲生父亲坑死的长子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生从未敢废除汉献帝,尽管他已在幕后掌控了天下。然而,在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立刻废除了汉献帝,显现出曹魏的政治野心。曹操的短命和曹睿的英年早逝,使得司马懿有了接管曹魏的机会。若曹操的长子曹昂没有被父亲亲手坑死,司马懿是否还有机会篡权呢?
曹昂出生于建安二年,是曹操的嫡长子,生母刘氏早逝,丁夫人将曹昂抚养长大。曹昂从小便随曹操征战沙场,虽然他只在三国演义中露了一次面,但他的战斗经验远非曹丕可比。曹昂不仅在战场上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更因其为人仁厚、治国有方,得到了诸多文武大臣的支持,尤其是那些在战场上与曹操一同征战的武将。倘若曹昂得以继位,显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也将会比曹丕更受重视。更重要的是,若曹昂继位,司马懿未必有机会篡权,毕竟曹昂是一个更具威望和能力的继承人。可惜曹昂未能活过曹操,最终死于父亲的安排,使得曹魏政权的未来注定充满变数。
朱标若不早逝,朱棣也不敢篡位
朱标,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子,在他的众多兄弟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威信。朱标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爱宽厚,他在许多情况下调解了弟弟们的争执与过错,深得众人敬重。如果朱标没有英年早逝,那么大明朝的未来或许会有不同的走向。朱标若能继位,或许能够稳住朝廷,但即便如此,他的英年早逝对大明朝的灭亡影响微乎其微。即便朱标成功继位,自己的儿子朱允炆顺利接班,大明王朝的覆灭依然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朱标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大明王朝的命运。
总结
这三位历史人物——公子扶苏、曹昂、朱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示了潜在的领导力。若他们未曾早逝,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改变。可惜的是,命运的捉弄往往让这些英才过早陨落,错失了改变历史的机会。特别是曹昂,若不是父亲曹操的阴谋,或许曹魏政权会有更为强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