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历史悠久且珍贵的照片拍摄于1939年,记录的是八路军冀鲁豫支队领导干部们的合影。照片中的人物中,有两位上将和四位中将。你是否知道这些英雄人物分别是谁呢?
在前排的左侧,坐着的是常玉清。1928年,他参加了商城起义,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常玉清被任命为红二二三团的政委。在榆林镇战斗中,他领导的部队成功俘虏了东北军团长高福源。在经过我军耐心的教育后,高福源最终秘密加入共产党,并在归还东北军后,成功说服张学良促成了“西安事变”。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常玉清指挥的邵乔战斗阻止了敌军沿运河的推进。后来,谭震林称赞这场战斗为“水网地带防御作战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常玉清成为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并于1955年获得了少将军衔。
紧接着是杨得志,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年后便晋升为团长。1932年,他带领红一团顽强坚守阵地三天三夜,成功击退了敌军三个师的进攻,战后他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抗战胜利后,杨得志已经成为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他指挥的石家庄战役打破了敌人坚固防守的局面,为解放战争打下了基础。建国后,他带领志愿军第十九兵团赴朝参战,参与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战后他回国并成为济南军区首任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第三位是卢绍武,曾参与北伐战争,1929年参加了百色起义,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34年,他指挥了红十三团在高虎脑的战斗,经过激烈的战斗,我军成功击退敌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此战阻止了敌军的南侵。卢绍武的右足也在战斗中受伤。长征途中,他跟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来他升任红七十五师参谋长,并指挥了柳州和直罗镇战役。1949年,他已经是四野第三十八军副军长。建国后,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雪三则是另一位卓越的领导人物。他在192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官学校,毕业后加入了孙仲连部。中原大战失败后,孙仲连部被编入第二十六路军,并参与了江西宁都起义。李雪三在起义过程中表现出色,在抗战胜利前夕,他已经是新四军八旅的政委。1949年,他担任了四野副政委,参与了宜沙、衡宝、广西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后来在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后勤学院担任副政委,直到1992年去世,享年82岁。
再来看后排的右侧,第一位是覃健。年仅15岁时,他就加入了东兰农民赤卫军,1929年参加了百色起义。作为红军时期的勇猛战士,他在梅花岭、乐昌河、赣州等战斗中英勇奋战,屡次冲锋陷阵,保护了战友。抗战爆发后,他担任了新四军的多个重要职务。1949年,他已是三野第九兵团的参谋长。建国后,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并于1959年去世,年仅48岁。
第二位是崔田民,他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了陕北苏区的创建。随着红军胜利进入陕北,他担任了红七十八师的师政委,之后成为八路军687团团政委。在抗战胜利前夕,他在铁道兵团担任了副政委,并参与了抗美援朝的运输保障任务,极大地提升了朝鲜战线的物资供应能力。回国后,崔田民被授予中将军衔,并一直在铁道兵团工作,成为这支部队工作时间最长的领导。1991年,他去世,享年78岁。
接下来是吴信泉,他18岁便加入了红军,因在多次硬仗中表现出色而被大家称为“硬骨头”。在第三次反“围剿”时,吴信泉带病作战,获得了三战三捷的佳绩。长征抵达陕北后,他升任红七十五师政治部主任。在抗战胜利后,他奉命率军进入东北,在温家台战斗中,他指挥的部队歼敌五千余人。特别是在朝鲜战争中,他屡次打赢硬仗,受到彭总的高度赞扬。归国后,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最后是刘震,他16岁便加入了红军,1934年在红25军的罗田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战后,刘震提出了许多改进作战的问题,受到军长徐海东的赏识,被提拔为连指导员,随后他一路晋升,成为红军最年轻的师级干部之一。建国后,刘震成为了志愿军空军司令,并屡次带领空军部队取得优异战绩。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直到1992年去世,享年77岁。
这群英雄人物,无论是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还是在革命中的重要贡献,都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