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执政苏联长达18年,一度使其达到巅峰,但最终却将苏联推向深渊,究竟发生了什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在冷战中一度占据了上风,其强大令美国不敢轻举妄动。然而,在苏联解体后,回顾历史,人们惊讶地发现,曾让苏联在冷战中占据优势的勃列日涅夫,竟成了将苏联带向毁灭的人物。那么,他在任期内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他会被认为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
1981年,苏联举行了令人震惊的“西方八一军演”,全世界为苏联的强大而惊叹,苏联领导人的才能也得到了极大的认可。谁曾想,仅仅十年后,强大的苏联便宣告解体。随着克里姆林宫的红旗逐渐消失,大家开始重新思考苏联解体的根源。
有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受西方颜色革命的影响,改革过于激进,放弃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阵地,导致了苏联的崩溃。还有人认为,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权体制加剧了苏联的僵化,最终积重难返,于是苏联在1991年解体了。
这两种观点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令人不禁思考,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之间隔了几十年,难道苏联没有其他机会改变命运吗?
事实上,斯大林时期所塑造的体制并非一开始就注定要把苏联推向死路,而是在长期演变中逐渐扼杀了苏联的生机。在这条通往灭亡的道路上,勃列日涅夫,正是那个加速这一进程的关键人物。
让我们更详细地了解这位历史人物——勃列日涅夫,这个在苏联执政长达18年,被后人戏称为“苏勋宗”的男人。
勃列日涅夫于1905年出生在库尔斯克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的父亲伊里亚是一名勤劳的轧钢工人,待人友善。尽管家境贫寒,但他父母非常注重勃列日涅夫的教育,尤其是品德方面的培养。勃列日涅夫的天赋不算特别高,但他非常刻苦,喜欢独自静思。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他只能在父亲的工厂当钳工。如果按照旧俄国的传统,他可能一生也只能沿袭父辈的生活轨迹。
然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改变了他的命运。1923年,勃列日涅夫以优异成绩考入技术院校,成为共青团员,毕业后被分配到乌拉尔地区担任土地规划师。他凭借出色的能力,迅速得到提拔,并于1931年成为苏联共产党党员。同年,他被派往冶金学院学习,毕业后返回工厂工作。凭借文凭和能力,他很快晋升为工厂党政干部,还经历了短暂的兵役生涯。
1943年,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第十八集团军的政治部主任,并在次年晋升少将。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他于战争结束后进入乌克兰第四方面军,继续担任政治部主任。这段军旅生涯,也让他对勋章产生了浓厚兴趣。
1949年,勃列日涅夫被推荐担任摩尔达维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随即当选为中央委员。赫鲁晓夫的推荐是他崛起的关键。赫鲁晓夫上台后,勃列日涅夫在哈萨克斯坦积极推进垦荒计划,并获得了丰收,也因此赢得了赫鲁晓夫的信任。不久后,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成为苏共中央书记,勃列日涅夫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1960年,勃列日涅夫成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尽管没有实际权力,但他的地位极为重要。正因如此,他巧妙地躲过了苏联高层的政治斗争。1963年,赫鲁晓夫将他纳入中央书记处,赋予了他实际的党政权力。1964年,赫鲁晓夫因政治斗争失败被罢黜,勃列日涅夫开始正式掌权。
勃列日涅夫掌握苏联大权长达18年。有人好奇,为什么他能如此长久地执政?他又是如何使苏联的国力达到了巅峰?
当勃列日涅夫将权力牢牢掌握后,他开始在多个重要领域进行改革。首先,他在外交领域采取了更为激进的姿态,与美国展开了更为激烈的争霸战。与赫鲁晓夫的缓和策略不同,勃列日涅夫更倾向于进攻,通过不断施压美国来捍卫苏联的全球地位。
在政治方面,勃列日涅夫加强了对党内和国家的集权,设立了“三驾马车”的集体领导体制,加强了干部选拔和培养,同时提升了最高苏维埃的作用。经过这一系列改革,苏联政治体系逐渐稳定,社会矛盾得以缓解。
他初期支持柯西金的“新经济体制”改革,苏联经济在六十年代末得到了迅速复苏,成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发展水平。在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差距成为双方竞争的焦点。勃列日涅夫通过经济改革,推动了苏联经济腾飞,军事领域的优势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冷战局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然而,正如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勃列日涅夫在推进改革的同时,也埋下了不少隐患。虽然他通过政治稳定带来了短期的繁荣,然而,改革的滞后与资源的误分配,却加剧了长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