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秋天,一支独特的红军部队在江西苏区的土地上诞生,它就是后来的“战略骑兵”——红九军团。红九军团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史诗中,书写了独具一格的篇章:它是唯一一支同时参与红一、红四、红二三个方面军作战的部队。从湘江的血战到四渡赤水,再到懋功会师与甘孜的转战,这支由罗炳辉将军率领的军团,既曾是开路先锋,也曾担当后卫掩护,还曾孤军奋战,以“诱饵”之姿激烈斗争。纵观这段传奇历程,红九军团不仅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而且在张国焘分裂危机中坚守革命立场,最终跟随党中央胜利抵达陕北。
1933年,中国革命正处于关键时刻,国民党反动派正集结重兵,对中央苏区展开第五次“围剿”。在如此严峻的背景下,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组建一支新的作战部队。10月28日,红九军团在江西苏区的一个小山村里宣告成立。这个部队由红军第三师、第十四师和独立第一、第二团组成,军事指挥权交给了久经沙场的罗炳辉将军。
红九军团的领导班子非常强大,政治委员蔡树藩、参谋长张翼以及政治部主任李涛组成的团队,为红九军团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支新军团很快投入了激烈的反“围剿”战斗,但由于当时军队内的“左”倾教条主义指挥方法,部队在初期遭遇了巨大损失。红九军团的番号一度被撤销,几经恢复与撤销之间的波动,但指战员们在艰苦的困境中没有屈服,他们总结经验,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作战模式。
1934年底,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这时,红九军团在罗炳辉的带领下,开始肩负起了作为“战略骑兵”的独特使命。部队在行军过程中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时而担任先锋,时而负责断后掩护。在战略转移中,他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逐渐赢得了“两条腿的战略骑兵”这一美誉。
到了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时期,中革军委根据战场的需要,决定将红九军团缩编为三个团。尽管这次改编看似削弱了实力,实际上却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机动性,战斗力不减反增。红九军团迅速成长为中央红军中的一支劲旅,军团长罗炳辉带领部队,不断突破艰难险阻,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年春天,红九军团接受了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根据战场形势,中央军委决定他们担任红一方面军的先锋部队,为主力开辟进军通道。罗炳辉立即带领部队向川滇黔接合部进军,这片地形复杂的区域给部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红九军团采取了分散突进的战术,各团保持密切配合,不仅要探明敌情,还要为主力部队选择最佳进军路线。
在贵州境内,红九军团遭遇了国民党军的多次围追堵截。面对强敌,红九军团依靠灵活机动的战术,有时通过佯攻吸引敌人注意,有时夜间发起突袭,打乱敌军部署。四渡赤水期间,他们执行诱敌任务,故意暴露行踪,吸引敌人主力追击,为主力部队渡过赤水河赢得了宝贵时间。
1935年5月,红九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云南成功会师,这次会师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标志着红军力量的壮大。会师后,红九军团临时归属红四方面军建制,继续发挥“战略骑兵”的作用,为红军在川西高原的行动提供支援。在大渡河战役中,红九军团再次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突破敌人的封锁,并在行军途中承担着侦察和通信任务,为红军各部队的协同作战发挥了关键作用。
随着与红二方面军的会师,红九军团再次担任先遣队,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高原反应和恶劣天气的考验,为红军探路。1935年夏末,张国焘分裂党中央的阴谋开始浮出水面。此时,红九军团正面临严峻的政治考验。在甘孜地区,张国焘宣布另立“中央”,企图分裂红军。在这种情况下,红九军团坚决表态,支持党中央,并通过组织政治学习,强化队伍的思想建设,统一战士们的认识,坚定了他们的立场。
面对张国焘的分裂阴谋,红九军团没有动摇,他们通过多次秘密联络,最终成功摆脱了张国焘的控制,带领部队重新回归党中央的怀抱。1935年10月,红九军团开始向北进军,穿越敌占区,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展现了他们顽强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亲自接见了红九军团的领导层,并高度赞扬了他们在长征中的卓越表现。党中央决定保留红九军团的番号,这是对他们在长征途中的特殊贡献的高度肯定。红九军团在陕北后,投身于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工作,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保卫党中央的安全,成为了革命根据地的坚强支柱。
随着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红九军团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他们参与了抗日战争的准备工作,并在日后的战斗中继续发扬革命传统。然而,命运的无常再次降临。1937年8月,军团长罗炳辉在执行任务时不幸遭遇飞机失事,英勇牺牲。虽然失去了罗炳辉这一杰出的指挥员,红九军团依然继续前行,继承了他未完成的事业。
抗战爆发后,红九军团被改编为八路军,他们的战斗精神和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无论是转入新的部队,担任地方工作,还是继续战斗在抗日前线,每一位红九军团的战士,都永远铭记着自己曾经为红九军团贡献过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