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几乎是与我们时代最近的一个朝代。因此,时至今日,许多影视作品都以清朝为蓝本进行创作,深刻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与气息。
在清朝的社会结构中,除了那些皇帝、后宫嫔妃、王爷、大臣之外,还有一群人,他们的生活与话题常常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焦点,那就是生活在老北京城的八旗子弟。
虽然这些八旗子弟看似日常无所事事,但在享乐上却是个中高手,堪称极致的“享乐派”。他们在吃喝玩乐方面可谓精致讲究,甚至到了民国时期,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八旗子弟依旧无法戒除那些奢华的生活习惯。
“过得好不如生得好”,这句话用来形容清朝的八旗子弟绝对再合适不过。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如果你出生在一个与八旗子弟有些许关系的家庭,那基本上就意味着你已经提前迈入了锦衣玉食的生活。
清朝初年,皇太极为了奖励那些随他征战四方的部落首领,曾公开承诺,如果自己能够成功登上帝位,那么这些部落成员将世世代代与他共享荣华富贵。正是这句话,催生了大量的八旗子弟。最初,八旗子弟的人数并不算多,然而随着清朝政权的稳定,这些人便不再需要上前线打仗,他们便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娶妻生子,逐渐繁衍成一个庞大的群体。
在清朝,八旗子弟的爵位多为世袭制,这意味着只要家族中曾有人曾被封为王侯,那么后代子孙便能继续享受封疆待遇,且不必为生活琐事操心,专心享受荣华富贵。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谁能比八旗子弟更懂得享受生活?他们的享乐生活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甚至在那个娱乐文化尚未丰富的时代,他们早早就站在了社会娱乐的前沿。
“提笼遛鸟”是八旗子弟的一种日常消遣,然而,这种看似普通的活动在他们眼中早已成了稀松平常的小事。而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往往是在穿衣、吃饭、居住和出行上展现自己的独特品味。
说到衣着,八旗子弟对服装的讲究几乎达到了极致。身上穿的必定是锦衣罗缎,要是穿一身棉麻,简直不好意思出门。尤其在冬天,他们的衣服上层总要裹上一层绸缎,以此彰显自己的尊贵与奢华。至于佩饰,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亮点——玉扳指、金戒指、腰间悬挂的玉佩,甚至连扇子上的玉坠、鼻烟壶也必定是羊脂玉制作的。无论是显眼的装饰,还是那些难以察觉的细节,八旗子弟总能把每一个方面都做到尽善尽美。
饮食方面,他们的嘴刁得令人咋舌,对于口感稍微不合的食物便会发出尖锐的批评,很多人都感叹老北京能够诞生如此多的优秀厨师,正是由于八旗子弟的“挑剔”。
至于住所和交通工具,八旗子弟的生活更是奢华至极。虽然他们的居所无法与皇宫相比,但与普通民居或大院深宅相比,已是无可比拟的奢华。每一座宅院都有几百年的历史,随便一把椅子,可能都是紫檀、黄花梨的珍贵古董,若放到今天,足以让人享尽富贵。
最初,清朝的皇帝考虑到八旗子弟的特殊身份,曾为他们安排一些差事和田地,目的就是让他们忙碌,以免日常无事生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八旗子弟不仅人口逐渐增加,而且在北京定居后,许多人也开始繁衍后代。很快,人数反而超出了政府能够安排的工作,许多八旗子弟因懒散和奢侈逐渐成为了“纨绔子弟”,除了打打架,几乎不做任何事情。皇帝发现后,对他们的管理也逐渐松懈。
然而,随着晚清的腐败加剧,外有列强侵略,内有百姓疾苦,昔日的八旗子弟终于迎来了他们的灭顶之灾。
曾经盛大的朝廷再也无法维持他们的奢华生活,这些八旗子弟被迫寻找生路。那些家境较为殷实的八旗子弟还能勉强度日,而那些习惯了大手大脚挥霍的,往往也只能“打肿脸充胖子”。
起初,许多八旗子弟依旧保持着贵族的尊严,拒绝低头做生意,但现实的压力迫使他们开始赊账生活。久而久之,他们的信用崩塌,名声也随之滑向深渊。商家不再愿意与他们打交道,而那些依赖奢侈生活的八旗子弟,也最终因借债度日陷入了困境。
然而,即便在一贫如洗的困境中,八旗子弟仍不忘昔日的风光。有的仍会竭尽全力保持贵族做派,哪怕只吃一碗玉米面粥,也要尽力摆出一副“富贵”的模样。在外出时,仍不忘擦拭嘴角,彰显自己曾经的尊荣。
有些八旗子弟甚至把自己笼中的鸟宠爱得如同亲生父母,若鸟死了,他们会为其立牌位、披麻戴孝,甚至让子女为它哀悼。这种离谱的行为,恰恰体现了八旗子弟在社会逐渐衰退时,依旧保持着“贵族气派”。
从这些事例中不难看出,如果清朝没有腐败,按照八旗子弟这种“享受”式的生活方式,整个国家迟早也会被“蛀空”。如今,仍有人自豪地称自己为八旗子弟的后裔,并梦想着复兴“王爷梦”,不禁让人觉得,这些人恐怕只是空想罢了。
参考资料:
赵志忠. “八旗子弟”解读[A]. 知网
老舍. 正红旗下. 第一版. 北京: 作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