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曾经弥漫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战争硝烟早已烟消云散,那些为国捐躯的英勇战士们中,部分已化作巍峨的山脉与满山遍野的红杜鹃,仿佛永恒不灭的存在。剩下的,只有极少数幸存的英雄已步入耄耋之年,他们曾经的荣耀如今成了他们引以为豪的珍贵记忆。
随着时光匆匆流逝,许多历史的见证人也一个接一个离世,带走了他们对过往岁月的鲜活记忆。很多历史事实渐渐被尘封在岁月的黑匣子中,鲜为人知,越来越少的人再去探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偶尔拾起几片遗落的历史碎片,逐渐得知,在东北抗战时期,东北抗日联军曾相继攻占了二十多个县城,其中,冯治纲将军曾指挥了汤原县和讷河县两座伪满重镇的攻占战斗。
1937年5月27日,东北抗联第六军攻克汤原县城的战役,被多种历史版本描述过。不同角度的叙述展现了冯治纲将军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了这场艰难的胜利。
写历史就应忠于史实,采纳多方见解,进行综合分析与整理,从而还原真实的历史。然而,由于时间久远,所得到的材料往往各不相同,难以一致。《文武将军冯治纲》书稿在无奈之下,主要依赖了冯治纲将军的战友刘铁石的回忆,并结合了刘忠民回忆录、邢运昌回忆录、汤原县志、汤原文史资料、日方战报等各类资料进行整理。
作为书稿的引玉之砖,《文武将军冯治纲》展示了这些资料中的异同,希望能引发热心读者和历史研究者的共同探讨,进一步发掘更多的历史资料,还原历史真相。
根据刘铁石在《征程坎坷立铁石》一书中的回忆,决定发起攻打汤原县城的会议定于农历4月18日,换算成阳历是5月27日。而刘忠民在其回忆录《铁骨忠魂忆征程》中提到的日期为4月份,但未明确指出是农历还是公历,我个人推测应是农历。
邢运昌的回忆录(未刊稿)也提到,决定攻打汤原的时间为4月18日,不过未注明阴阳历。汤原文史资料第三辑中的《夜袭汤原》文章提到,会议时间为4月初八。汤原县志则给出的是5月18日的时间,而日军的战报《1937年7月3日中警委第294号通报》则确定时间为3月18日。日伪政府在汤原修建的“忠魂塔”碑文中写到,袭击汤原县城的战斗发生在5月18日。
综合这些资料的时间差异,最终书稿依据刘铁石的回忆定为5月27日。
李心善和李维汉这两个人物的身份问题也引发了较大的争议。李心善和李维汉被认为是两个人物,但根据《汤原文史资料——第三辑》中的《夜袭汤原》一文,似乎这两人并没有在所有资料中同时出现,而且二人最终都拿着机枪牺牲,似乎都被误伤致死。
在刘铁石的回忆中,李心善并未明确标明其伪职,只是提到他从伪警察署抱着机枪出来,名字为李心善。而在《铁骨忠魂忆征程》中,李维汉被描述为一名日军翻译,趁日军休息时携机枪参加战斗,名字也写作李维汉。《邢运昌回忆录》提到,李维汉抱机枪击毙了日本参事官等人,职业是翻译。
《汤原县志》则称李心善为负责带路的救国会员,未标明其具体职务。根据《汤原文史资料——第三辑》中的《夜袭汤原》一文,李心善被描述为伪警长,而李维汉则被称为翻译官,李维汉正是以机枪击毙日本参事官等人。
日军方面在汤原战斗后,修建了“忠魂塔”以纪念那些被抗联击毙的日伪人员(包括李心善),塔碑上写着“警长李心善”的字样。
日本方面的碑文描述如下:
“……参事官以下殉职状况:康德四年五月十八日,午前一时,共匪文武(日伪政府污蔑抗联的称谓,‘文武’指的是冯治纲。编者注。)李华堂等(李华堂未参加此次战斗,编者注。)合流匪约四百名,乘夜间袭击汤原县公署。此时,勇猛果敢的宫地参事官,奋然起立迎战……然参事官宫地宪一、警佐吉腾宽、警长石井数夫、县职员柳屋一同江头秀磨,警长李心善同佟宝珍、唐玉山等日满系十人遂身重敌弹,壮烈战死,血染汤原县城一角,成为可尊敬的建国柱石。”
综合所有资料,书稿决定采用李心善作为该战斗中的英烈,原因在于刘铁石和日方资料均认为是李心善,而在“忠魂塔”碑文上也有李心善的名字。
对于宫地宪一等人的死亡情况,相关资料存在不同的说法。刘铁石在《征程坎坷立铁石》中未有明确描述,推测冯治纲率队冲进参事官住所时,刘铁石并未在现场。但根据刘铁石的回忆,李心善的误伤牺牲显然与宫地宪一等人的死亡无关。
《铁骨忠魂忆征程》则提到,宫地宪一等人是被抗联战士乱枪打死的。《邢运昌回忆录》和《汤原文史资料——第三辑》中的《夜袭汤原》则认为是李心善击毙了宫地宪一等人后不幸牺牲。
最终,书稿选择了刘铁石的说法,认为李心善并未参与击毙宫地宪一等人的战斗,而在其他时间误伤牺牲。
这就是写作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在此列出,期待专家和读者们发表看法,并结合未来可能出现的资料,真正还原这段历史。由于我的学识有限,只能写到此,恳请各位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