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通过历史的视角,耐心地劝说人们要提高理性思维和认知水平。生活是充满希望与期待的,我们可以向往未来,但也要清楚,生活和未来并不一定如我们设想的那样。为了避免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必须确保自己的欲望与行为始终保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否则,即便最后一无所有,追求又有何意义?
西汉的开国名将彭越,虽然才智、胆识和功绩都不容小觑,但与韩信不同,他并没有那些模糊的行为,最后还是在主动放弃任何反抗、跪地求饶的情况下,被刘邦和吕雉处决,甚至被剁成肉酱。他的死,甚至比韩信还要冤枉。倘若给他一次重来的机会,不知道他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我们并不是故意去贬低彭越,实际上,他的悲惨结局也与他对名利和社会规则的认知不足有关。他本身有能力,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获得得越多,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就越大。就像贪吃蛇,吃得太多,最后自然会遭遇反噬。
我们先不急于评价他,而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刘邦和吕雉为何要处死彭越这个本不想造反的人。
彭越的出身并不显赫,历史上没有太多记载。从他登上历史舞台的方式来看,可以推测他与英布相似,都是来自民间的草根英雄。各个朝代中,类似的底层领袖屡见不鲜。在现代社会中,类似的例子可能就是乡村中的那些有话语权、能影响村民的人,他们不一定是村长,但村民有事情会找他们商量。这种天生的领导力,往往是一种原始的权威,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并不完全是好事。很多时候,一个人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正确的使用自己的才华,反而会自毁前程。就像有些长得特别漂亮的女孩,反而因为外貌的优势而迷失了自己。
彭越出生在巨野泽北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平时打渔为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而且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巨野泽也属于三不管区域,官府的控制力十分薄弱。因此,彭越带着一帮人逐渐沦为匪徒。
但很快,大泽乡起义爆发了,这给了彭越一个摆脱身份、洗白的机会。以前是匪徒,现在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义军领袖了。于是,彭越手下的一些年轻人劝他加入反秦行列,但彭越心里却觉得时机还不成熟,不急于做出决定。此时的彭越就像是一个市场的操盘手,别人都急着加入反秦的行列,而他却显得特别谨慎。
不久后,反秦的浪潮愈加汹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革命的洪流中,彭越手下的年轻人们也开始强烈要求他带领大家起义。在这些年轻人极力劝说和情感激动下,彭越终于同意在第二天早上开始行动。但他明确告诫大家,迟到的人必须受到严惩。
然而,纪律意识较弱的农民们,并没有完全遵守彭越的命令。第二天,居然有十几个人迟到了,最后一个人甚至直到中午才到。彭越此时利用这个机会建立了自己的威信,严惩了最后一个迟到的人,并为此设立祭坛,正式宣告起义。
随着一些流民和逃散的士兵加入,彭越的队伍逐渐壮大,最终人数超过了一千人。然而,天下的局势已经有了明确的走向,山东六国纷纷复国,而彭越错过了这股风潮。此时,刘邦开始崛起,彭越最终决定归附刘邦。
此时,彭越的政治资历与其他投奔刘邦的将领相比,略显逊色。尽管如此,他的地位仍然不容忽视,因为他投奔的是刘邦,这使得他在项羽的分封体系中没有获得任何封号。项羽似乎没有意识到彭越的重要性,但彭越的心情却并不平静。
彭越加入刘邦的部队,二人合力攻打昌邑,但未能成功,显现出刘邦初期的军事软弱。随后,彭越请求继续留在巨野泽进行游击战,刘邦勉为其难地答应了。这个决定后来对刘邦的战略布局产生了意外的好处,因为彭越逐渐成为了刘邦扳倒项羽的重要助手。
随着巨野泽的势力逐渐扩张,彭越也开始接纳流亡的士兵。特别是魏国被灭后,许多魏国的残余势力纷纷投奔了彭越,令其地盘迅速扩大。在项羽分封天下时,彭越的部队已发展到一万多人,成为了可以挑战任何势力的存在。此时,彭越的野心开始暴露,他对于项羽没有封他的怨恨也愈加明显。
公元前206年7月,田荣自立为齐王,向项羽宣战。彭越借机加入了田荣的阵营,反击项羽的势力。此举使得彭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尽管他并没有与刘邦的关系彻底割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