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到底是真英雄还是卖国贼?崇祯若不杀他,明朝会灭亡吗?
迪丽瓦拉
2025-09-13 20:32:15
0

文|云初

编辑|云初

前言

袁崇焕到底是忠心护国的大将,还是暗通敌国的奸臣?崇祯皇帝在清军压境之际选择杀掉这位辽东屏障,五年抗清基业毁于一旦。明朝的败局,真的是从那一刀开始的吗?

从边塞书生到“抗清铁壁”

袁崇焕,1584年生于广西藤县,自小读书,科举出身,是进士出身的边将典型。他在辽东任职之初,曾默默无闻,只是山海关一个普通守备,但他很快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能力。

辽东的地形他比别人更快摸清,火器布防、驻军配置、粮草调度一一入手,最要紧的是,他能“稳”。不像其他边帅动不动喊要粮要人,袁崇焕最常说的是:“能守几日,便守几日。”

1626年春,清太祖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攻宁远。此役是袁崇焕崛起的转折点。他带的兵不多,只有明军旧部残兵数千,加上民夫,但他调来十门葡萄牙式红夷大炮,把城外堑壕挖深挖宽,把百姓全部转入内城,按图布阵。

清军三次猛攻,全被火炮与拒马挡下。一次炮弹击中努尔哈赤战车,震伤其腹。据《明史》记载,此役“清军死伤逾万,夜撤不战”。从此袁崇焕威震辽东。

第二年,皇太极卷土重来,先围锦州,再压宁远,企图连破明军防线。袁崇焕反其道而行,不固守,而主动出击。他调精兵夹击清军侧翼,并用火炮诱敌深入再行轰炸。结果宁锦战场清军再败,皇太极黯然北撤。

两场胜利之后,辽东百姓称他“神武袁公”,前线士兵说:“督帅在,辽无忧。

更难得的是,他并未沉醉于战功,而是着手修复体制。他恢复边军屯田制,修补防线城墙,引入西法军械,强化炮兵。他讲究的是“固根基”,不是“赌一战”。

在明朝边防制度崩塌的大势下,他孤身逆流,自建一整套军政体系,堪称“以一人力,敌一朝崩”。

谋杀与谣言让英雄落马

袁崇焕的转折点,在1629年。

当年,清军突然改走山西小道,避开辽东正面,自遵化突入,兵临北京。朝廷震动,皇帝恐慌,百官责怪袁崇焕“未能挡敌”。事实上,他也始料未及。

他星夜自关宁驰援京师,途中多地因误传“袁军即敌军”拒绝开门。他日夜兼程抵达通州,才带兵接近京畿,但战局已难回。

正当他准备合围清军之际,朝中流言四起。有人称他“通敌自开关道”,有人说“袁军来迟是为接应清军”。

流言背后,不止敌军离间,更有朝中宦党、文官群体对他长期掌兵不满,落井下石。

更严重的是,袁此前擅自处死毛文龙,被视为“专擅杀将”,虽得崇祯默许,却让他树敌无数。加之他曾一度试图“与蒙古和议”,更被捕风捉影为“外交失节”。

崇祯本已多疑,又在国都险陷的重压下,听信谗言,怒责袁崇焕。

他召袁入京问话,袁坚称清军由小道突袭并非所料,并保证东线仍稳。但崇祯已下定决心。

不到十日,袁被捕入狱。廷议定罪三条:“专杀毛文龙”“擅议边事”“诱敌京师”。1630年岁末,他被下诏凌迟于北京西市。

据当时史料记载,百姓对袁被杀极为愤怒。也有人因信谣而围观咒骂。清兵撤退后,朝中有人为袁辩冤,崇祯却再未悔诏。

在袁崇焕死后一年,辽东形势彻底失控。继任将领不堪一击,清军长驱直入。关宁锦防线土崩瓦解。

人们才意识到,袁不是罪人,他是最后一道墙。

袁的能力也有边界

袁崇焕被处死之后,辽东很快出事了。没有人再能像他那样懂得城防、火器、军心和局势。接替他职务的,是几位朝中推出来的文臣和资历将军,可谁都没有他那种冷静和远见。不到一年,辽阳、锦州、宁远、山海关相继沦陷,明军退守关内,彻底失去了把敌人挡在山海关之外的屏障。

朝廷内部一片哗然。有人开始悄悄议论:“若袁不死,辽东未必如此。”但也有文官回怼:“袁杀毛文龙,早已不轨,死得其所。”这时的崇祯已经陷入内外交困,对朝政几乎失去控制。他不再提袁崇焕,只忙着派人平息各地叛乱,抓紧粮草分配。

在辽东,百姓怀念袁公的传言仍在。有人在村头贴上“袁督师忠魂不散”,甚至有人夜里祈梦,说梦见袁崇焕披甲而立,站在边墙外,看向京城方向。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乾隆亲自批阅袁崇焕列传。他的评语是:“尽忠而死,悲愤其志。”袁被列为“忠臣”之一,算是官方认定的名誉平反。与此同时,广西藤县、北京朝阳一带,陆续为袁立碑,恢复纪念。清廷虽然是他昔日的对手,但也承认他的能力与忠诚,这本身就是一场迟来的正义。

民间也没忘他。清代诗人写他“割肉成忠,虽死犹生”,在话本和民谣里,他成了坚守边关的悲壮英雄。他的形象,走入了更多普通人的心中,不再只是一个朝廷人物,而是一种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袁崇焕的形象被重新挖掘。1955年,人民日报发表长文,为他“正名”。文章称他“以血肉之身,抵千军之敌”,明确指出他被害完全源于崇祯的昏聩和奸人离间。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研究,史料也不断被整理。他不是“完人”,但在明末那个混乱年代,是极少数真正站在国家角度布防的人。

在金庸的《碧血剑》里,袁崇焕出现在书初,一剑横空,杀敌震场。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形象抓住了要义——他是孤胆之将,是顶在风口浪尖、毫无退路的那个人。

有人说,如果袁不死,明朝会不会不灭?这是个争议话题。很多学者认为,不杀他,明朝确实可以多撑几年。因为他能守辽东,就意味着清军不能轻易长驱入关。只要关外稳住,京师便有回旋余地,崇祯也能争取时间整顿财政,训练兵马,甚至可能逐步修复体制。

但问题是,即便袁活着,明朝的根病也很深。朝中党争不断,地方赋税沉重,百姓早已怨声载道。即使边疆稳住了,内部腐败依旧。加上气候灾害、瘟疫流行、农民起义四起,国家从基层就已经摇摇欲坠。

忠诚路径未断,当局定音

袁崇焕自己也曾对亲信说过:“我守辽东,可守十年。但朝中若不变,十年后何解?”他明白,边疆只是国家的门槛,不是核心。如果中枢塌了,再多的铁壁也守不住。

更何况,清军很快调整战略。他们学会绕过辽东,走山西、河南方向南下。这种“错位突破”,就是袁也难防。再有才能的将领,也只能防一处,不可能顾全全局。

他即便活着,也只能延缓,不可能挽救。历史不是一个人能扛得起的。

可他之死,确实打击了军心。很多将士看到一个尽忠的大将被凌迟,便再无信心再战。满桂、祖大寿等人也陆续辞官、战败、失踪,辽东大军散如风沙。

崇祯后来后悔吗?史料没有明言,但据说他晚年曾私下念叨:“若袁尚在,京门不惊。”这话是真是假没人知道,但在那个最后的皇帝心中,大概也有悔意。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袁崇焕也许会选择不那么刚烈,也许会试着讲和、保命,也许能熬过那个冬天,再抗数年。但他是袁崇焕,始终是那个信“我若退,天下无守”的将军。

他的死不是明亡的唯一原因,却是那根最关键的骨头被折断的一刻。从那天起,明朝只剩疲弱的肉身,等着下一个刀锋的到来。

至今,在北京东交民巷的袁祠旁,依然有人献花。碑上四字:“明节千秋”。

这四字,是对他最清楚的回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山西省酒文化研究会研创基地落户... 6月10日,山西省酒文化研究会授予位于市区滨河南东路的山西汉光温酒文化有限公司为副会长单位,并挂牌山...
原创 胡... 传闻中,国民党将领胡宗南的妻子不仅容貌绝美,而且身材极其曼妙迷人。她曾深深吸引过戴笠,让这位神秘的特...
原创 第... 1920年6月,陈独秀在上海渔阳里集结了李汉俊、施存统、俞秀松与陈公培,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早期...
原创 红... 作为商人,霍英东首先是一位中国人! 在香港的商界大佬中,霍英东的出身无疑是最为卑微的,但正是这样一...
祈愿、战斗与劳作:中世纪社会阶... 2025年6月11日 骑士授勋(来自 1352 年由那不勒斯的路易一世创立的结绳骑士团的法规中的微...
原创 1...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中央军中能征善战的老兵几乎全部损失殆尽,长江以北地区已无大规模战事。然而,蒋介...
原创 你... 要聊三国里最有排面的武将,关羽关二爷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这红脸蛋、长胡子、拎着大刀的形象,简直刻进...
原创 让... 三国历史中的许多故事都充满了波澜壮阔的英雄事迹,但有时候也不乏让人忍俊不禁的荒唐情节。曹操,这位汉末...
为什么有人说:如果没有满清入关... 葛剑雄葛老曾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攻读研究生,后来还长期担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对历史与地...
原创 唐... 《——·前言·——》 唐朝征服高句丽,这场历史上最为壮丽的军事胜利之一,背后隐藏着诸多鲜为人知的复...
原创 最... 历史开讲 1936年,西安事变的爆发为中国的历史进程带来了转折点。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国共两党的重大变...
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湖... 央广网长沙6月12日消息(记者 黄珂岚)6月12日,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国际会议中心...
三国乱世里,他是曹操一生的意难... 汴水河畔的战火还未熄灭,陈宫就已看清了曹操眼中的锋芒。那是中平六年的深秋,洛阳城的灰烬尚未冷却,当他...
原创 邓... 1965年冬末的一天,时任四川副省长的开国上将邓华找到西南局书记、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提出希望能...
原创 保... 邓小平的健康长寿曾多次成为全球媒体热议的话题,许多国内外的报刊杂志也就此发表了大量文章。一家报社曾经...
原创 1...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政治风暴席卷了整个中国,文化知识界尤其受到重创,许多优秀的文艺工作者遭遇了巨大...
原创 郭... 在郭沫若的一生中,争议和批评几乎从未远离他。即便在他去世之后,这些声音依旧未曾消散。事实上,邓小平同...
原创 诸...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命运似乎陷入了深深的黑暗中,...
原创 他... 在湖南省西北边缘、武陵山区的核心地带,坐落着一个名叫龙山县的小县城,这是一个充满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的...
魂归秘境:欧洲冒险家的首次突袭... 公元1529年,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领他的小分队到秘鲁寻觅黄金。三年前,他们的一次试探性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