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到底是真英雄还是卖国贼?崇祯若不杀他,明朝会灭亡吗?
迪丽瓦拉
2025-09-13 20:32:15
0

文|云初

编辑|云初

前言

袁崇焕到底是忠心护国的大将,还是暗通敌国的奸臣?崇祯皇帝在清军压境之际选择杀掉这位辽东屏障,五年抗清基业毁于一旦。明朝的败局,真的是从那一刀开始的吗?

从边塞书生到“抗清铁壁”

袁崇焕,1584年生于广西藤县,自小读书,科举出身,是进士出身的边将典型。他在辽东任职之初,曾默默无闻,只是山海关一个普通守备,但他很快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能力。

辽东的地形他比别人更快摸清,火器布防、驻军配置、粮草调度一一入手,最要紧的是,他能“稳”。不像其他边帅动不动喊要粮要人,袁崇焕最常说的是:“能守几日,便守几日。”

1626年春,清太祖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攻宁远。此役是袁崇焕崛起的转折点。他带的兵不多,只有明军旧部残兵数千,加上民夫,但他调来十门葡萄牙式红夷大炮,把城外堑壕挖深挖宽,把百姓全部转入内城,按图布阵。

清军三次猛攻,全被火炮与拒马挡下。一次炮弹击中努尔哈赤战车,震伤其腹。据《明史》记载,此役“清军死伤逾万,夜撤不战”。从此袁崇焕威震辽东。

第二年,皇太极卷土重来,先围锦州,再压宁远,企图连破明军防线。袁崇焕反其道而行,不固守,而主动出击。他调精兵夹击清军侧翼,并用火炮诱敌深入再行轰炸。结果宁锦战场清军再败,皇太极黯然北撤。

两场胜利之后,辽东百姓称他“神武袁公”,前线士兵说:“督帅在,辽无忧。

更难得的是,他并未沉醉于战功,而是着手修复体制。他恢复边军屯田制,修补防线城墙,引入西法军械,强化炮兵。他讲究的是“固根基”,不是“赌一战”。

在明朝边防制度崩塌的大势下,他孤身逆流,自建一整套军政体系,堪称“以一人力,敌一朝崩”。

谋杀与谣言让英雄落马

袁崇焕的转折点,在1629年。

当年,清军突然改走山西小道,避开辽东正面,自遵化突入,兵临北京。朝廷震动,皇帝恐慌,百官责怪袁崇焕“未能挡敌”。事实上,他也始料未及。

他星夜自关宁驰援京师,途中多地因误传“袁军即敌军”拒绝开门。他日夜兼程抵达通州,才带兵接近京畿,但战局已难回。

正当他准备合围清军之际,朝中流言四起。有人称他“通敌自开关道”,有人说“袁军来迟是为接应清军”。

流言背后,不止敌军离间,更有朝中宦党、文官群体对他长期掌兵不满,落井下石。

更严重的是,袁此前擅自处死毛文龙,被视为“专擅杀将”,虽得崇祯默许,却让他树敌无数。加之他曾一度试图“与蒙古和议”,更被捕风捉影为“外交失节”。

崇祯本已多疑,又在国都险陷的重压下,听信谗言,怒责袁崇焕。

他召袁入京问话,袁坚称清军由小道突袭并非所料,并保证东线仍稳。但崇祯已下定决心。

不到十日,袁被捕入狱。廷议定罪三条:“专杀毛文龙”“擅议边事”“诱敌京师”。1630年岁末,他被下诏凌迟于北京西市。

据当时史料记载,百姓对袁被杀极为愤怒。也有人因信谣而围观咒骂。清兵撤退后,朝中有人为袁辩冤,崇祯却再未悔诏。

在袁崇焕死后一年,辽东形势彻底失控。继任将领不堪一击,清军长驱直入。关宁锦防线土崩瓦解。

人们才意识到,袁不是罪人,他是最后一道墙。

袁的能力也有边界

袁崇焕被处死之后,辽东很快出事了。没有人再能像他那样懂得城防、火器、军心和局势。接替他职务的,是几位朝中推出来的文臣和资历将军,可谁都没有他那种冷静和远见。不到一年,辽阳、锦州、宁远、山海关相继沦陷,明军退守关内,彻底失去了把敌人挡在山海关之外的屏障。

朝廷内部一片哗然。有人开始悄悄议论:“若袁不死,辽东未必如此。”但也有文官回怼:“袁杀毛文龙,早已不轨,死得其所。”这时的崇祯已经陷入内外交困,对朝政几乎失去控制。他不再提袁崇焕,只忙着派人平息各地叛乱,抓紧粮草分配。

在辽东,百姓怀念袁公的传言仍在。有人在村头贴上“袁督师忠魂不散”,甚至有人夜里祈梦,说梦见袁崇焕披甲而立,站在边墙外,看向京城方向。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乾隆亲自批阅袁崇焕列传。他的评语是:“尽忠而死,悲愤其志。”袁被列为“忠臣”之一,算是官方认定的名誉平反。与此同时,广西藤县、北京朝阳一带,陆续为袁立碑,恢复纪念。清廷虽然是他昔日的对手,但也承认他的能力与忠诚,这本身就是一场迟来的正义。

民间也没忘他。清代诗人写他“割肉成忠,虽死犹生”,在话本和民谣里,他成了坚守边关的悲壮英雄。他的形象,走入了更多普通人的心中,不再只是一个朝廷人物,而是一种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袁崇焕的形象被重新挖掘。1955年,人民日报发表长文,为他“正名”。文章称他“以血肉之身,抵千军之敌”,明确指出他被害完全源于崇祯的昏聩和奸人离间。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研究,史料也不断被整理。他不是“完人”,但在明末那个混乱年代,是极少数真正站在国家角度布防的人。

在金庸的《碧血剑》里,袁崇焕出现在书初,一剑横空,杀敌震场。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形象抓住了要义——他是孤胆之将,是顶在风口浪尖、毫无退路的那个人。

有人说,如果袁不死,明朝会不会不灭?这是个争议话题。很多学者认为,不杀他,明朝确实可以多撑几年。因为他能守辽东,就意味着清军不能轻易长驱入关。只要关外稳住,京师便有回旋余地,崇祯也能争取时间整顿财政,训练兵马,甚至可能逐步修复体制。

但问题是,即便袁活着,明朝的根病也很深。朝中党争不断,地方赋税沉重,百姓早已怨声载道。即使边疆稳住了,内部腐败依旧。加上气候灾害、瘟疫流行、农民起义四起,国家从基层就已经摇摇欲坠。

忠诚路径未断,当局定音

袁崇焕自己也曾对亲信说过:“我守辽东,可守十年。但朝中若不变,十年后何解?”他明白,边疆只是国家的门槛,不是核心。如果中枢塌了,再多的铁壁也守不住。

更何况,清军很快调整战略。他们学会绕过辽东,走山西、河南方向南下。这种“错位突破”,就是袁也难防。再有才能的将领,也只能防一处,不可能顾全全局。

他即便活着,也只能延缓,不可能挽救。历史不是一个人能扛得起的。

可他之死,确实打击了军心。很多将士看到一个尽忠的大将被凌迟,便再无信心再战。满桂、祖大寿等人也陆续辞官、战败、失踪,辽东大军散如风沙。

崇祯后来后悔吗?史料没有明言,但据说他晚年曾私下念叨:“若袁尚在,京门不惊。”这话是真是假没人知道,但在那个最后的皇帝心中,大概也有悔意。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袁崇焕也许会选择不那么刚烈,也许会试着讲和、保命,也许能熬过那个冬天,再抗数年。但他是袁崇焕,始终是那个信“我若退,天下无守”的将军。

他的死不是明亡的唯一原因,却是那根最关键的骨头被折断的一刻。从那天起,明朝只剩疲弱的肉身,等着下一个刀锋的到来。

至今,在北京东交民巷的袁祠旁,依然有人献花。碑上四字:“明节千秋”。

这四字,是对他最清楚的回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禹治水不是神话传说!大禹治水... 夏朝作为我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代表着我国统一国家概念的正式确立。夏朝也是我国华夏民族形成的最初来源,...
原创 曹... 赵云的七进七出是三国历史中的一段传奇,至今让人感到惊叹。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长坂坡之战中,赵云为...
原创 唐... 引言 唐朝是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朝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唐朝的小商品贸易也达...
原创 我... 图腾是指代表某种文化的标志,最初的含义是指能够承载神灵之魂的象征物。在古代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控制...
原创 清... 1923年6月27日,紫禁城的建福宫突发大火。溥仪怀疑宫中的太监为了私利,将珍贵的宝物偷偷藏匿,担心...
1916年6月6日,在北京中南... 1916年6月6日,在北京中南海居仁堂,病榻上的袁世凯攥住长子袁克定的手,虽手劲虚浮,眼神却满是杀气...
原创 马... 张飞位列三国二十四名将的第六,而马超则排在第五,看似马超的排名比张飞高出一头,这让许多人感到不满。因...
原创 波... 波兰,今天或许是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小国,但在历史上,它曾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大国。遗憾的是,波兰在历史上...
原创 老... 一组1931年的圣彼得堡老照片。那时圣彼得堡叫列宁格勒,1721年至1917年间沙皇俄国的首都设在这...
镇江博物馆清宫遗珍下篇碧树琼花... 镇江博物馆 清宫遗珍下篇 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制造和...
原创 关... 武圣关羽,从公元184年随刘备征讨黄巾军起,直到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10月兵败麦城,三十多年...
原创 潼... 大家好,我是黑白三国。 潼关那一战,当时马超为报父仇,带着西凉铁骑杀得曹操割须弃袍,于禁顶不住十合,...
原创 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辉煌的时代,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文化流派。这个时期不仅诞...
原创 佩... 国民党军队内部,攀比之风非常盛行。士兵们常常讨论各种话题,其中最热衷的话题之一就是各自的派系背景、是...
原创 忽... 大运河山东段自大王庙闸起,南至山东与江苏的交界处,北至德州市德城区第三店,途经枣庄、济宁、泰安、聊城...
原创 中... 赵炜,代号902,曾深藏在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内部,凭借一纸伪造的命令,成功扭转了东北民主联军在南满...
原创 元...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而其中元朝和清朝可以说是最为杰出的两个,因为它们实现了真正意...
花脚大仙分享:《观天下——大明... 《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系列20 南京博物院特展 花脚大仙分享 南京博物院“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
原创 水... 宋江作为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的首领,长期以来一直备受争议。人们对他的评价各异,有些人认为他自私虚伪,处...
原创 韩... 韩信,这位汉朝的开国功臣,凭借着个人的卓越才华,帮助刘邦打破了重重困局,实现了统一天下的伟大目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