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8年起,在康生的指挥下,时任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的滕海清开始了大规模的“深挖内人党”运动。这场运动导致全区的工农业生产几近停滞,民众的生活陷入极大困境。在此情况下,中央政府决定对内蒙古实施军事管制。军管由63军负责,巴盟和包头地区成为首批接受管制的地方。为此,63军成立了巴盟“前指”,最初由63军副政委田荫东担任负责人。直到1970年,田荫东被调回部队,巴盟“前指”迎来了新的领导者——余洪信,他当时是63军的副军长。
余洪信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他的经历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1925年,余洪信出生于河北省武强县孙庄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彼时的中国大地战乱不断,百姓困苦不堪,许多人为了生存纷纷投身革命,余洪信便是其中之一。据说,余洪信从小便身材高大、体格强健,具备出众的运动能力,能轻松攀爬墙壁,这些素质使得他在投身革命后成为了侦察兵。在革命过程中,他屡次立下战功,参与了解放石家庄的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余洪信留在了部队,先后担任了187师559团团长、187师副师长、参谋长等职务,迅速晋升。到了1966年,他升任为187师师长。
1969年11月,44岁的余洪信被任命为63军副军长。1970年3月,63军接到命令,前往内蒙古执行为期五个月的战备支边任务。当时中苏关系恶化,战争气氛愈加紧张,军委决定由余洪信接替田荫东,成为巴盟“前指”的负责人,并担任张家口一带的北方边界总指挥。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余洪信犯下了严重错误。
余洪信具有显著的“军阀作风”,脾气暴躁且缺乏理智。记得有一次,余洪信在百货商店看到一只手表,二话不说便戴在手腕上,径直离去,第二天才派警卫员把钱送去。又有一次,石家庄代表团到巴盟慰问解放军,临河县未能按时组织好欢迎仪式,余洪信大为恼火,愤怒地责骂了当地革委会主任和武装部政委张兴旺。还有一次,余洪信到五原县复兴公社视察时,发现办公室里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打扑克,便立刻下令将他们捆绑并押进县大牢,全县上下为之一震。
除了在工作中的暴躁作风,余洪信在个人生活作风上也存在诸多问题。据说他多次对女性实施暴力行为,强奸和侮辱妇女的事件时有发生,而百姓对此敢怒不敢言。1972年5月,中央军委下令撤销北京军区内蒙古前线指挥部及其办事机构,除了“三结合”工作人员外,其他军管干部全部返回部队。于是,余洪信被调回了部队。
余洪信刚刚离开巴盟,民众便将其种种恶行举报给总理,随即,63军党委召开多次常委会,讨论如何处理余洪信的问题。最终,63军党委决定撤销他的职务,并给予留党察看两年处分。然而,北京军区的回复却让处理意见被退回,纪登奎表示:“此人错误严重,检讨不深刻。”63军的领导再次找余洪信谈话,要求他深刻反省,结果余洪信的态度仍未改进。
1972年5月17日,余洪信得知北京军区副政委张正光将到访军部,认为此行与自己问题有关,心生焦虑。夜晚,当余洪信察觉妻子已入睡,他悄悄溜出家门,进入手枪班,擅自取走两支挂在墙上的手枪。拿到枪后,余洪信径直前往63军军长阎同茂家,但敲门后无人回应,他又转至63军政委曹步墀家。曹步墀妻子邢玉荣回应了敲门声,余洪信竟然当场开枪,朝窗户连开九枪,邢玉荣当场死亡。曹步墀正躺在床上听见枪响,紧急钻到床底才躲过一劫。余洪信随后转身离开,刚好碰上副政委杨兆魁,二话不说,他朝杨兆魁开了两枪,杨兆魁当场倒地。
令人大吃一惊的是,余洪信竟然成功逃脱了部队大院的严密守卫。事件发生后,北京军区立即上报给总政治部,公安部随后发出全国通缉令。63军全力搜索余洪信的行踪,甚至加派边境巡逻力量,但始终未能发现其踪迹。直到一个月后,太原铁路局的工人在山西榆次南郊麦田里发现了余洪信的尸体。经确认,死者正是余洪信,尸旁有两支手枪。
1972年11月8日,63军党委做出决定,将余洪信定性为反革命分子,开除党籍与军籍。此外,63军党委还前往余洪信两个孩子所在的部队,决定将他们复员。但相关单位表示:“孩子们表现优秀,应该由他们所在单位自行处理,不要牵连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