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的历史动荡、复杂且深刻,正因为如此,它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讨论空间。之所以我今年一直在写汉末的历史,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进而修正自己的一些观念。
前些日子,有朋友在评论区留言,说:“刘封最后被杀的结局可以证明孟达当时叛逃到曹魏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说实话,这句话让我不由得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会有如此偏颇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呢?大家了解孟达是怎样的人吗?了解他的结局及其中的因果关系吗?难道因为刘封忠诚却没有好下场,孟达的背叛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吗?原本我不打算写孟达这个人物,但为了回应这一观点,我还是决定在写完李严后,再提及一下他。孟达和李严的处境、心态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他俩的结局也和李严密切相关。
孟达与历史上著名的法正是同乡,二人都来自扶风郡。相较于法正,孟达的家庭条件略好一些。虽然法正家族有名士之名,但家里并没有在乱世中最为宝贵的“硬实力”——武力。而孟达的父亲孟他曾是东汉的凉州刺史,家里多少有些积蓄。然而,他们俩的出身都并非在盛世,反而生在了战乱不断的汉末,尤其是西凉地区。从董卓的乱政开始,雍凉地区一直被军阀势力控制,局势十分复杂,孟达和法正都陷入了这种动荡的困境。
在家乡看不到机会的两人最终选择南下,去益州寻求新的机会。益州因为较为封闭,战乱相对较少,刘璋父子也依赖外来势力,渐渐形成了“东州派”。他们来到益州,试图通过效力于刘璋来改变命运,但与益州本土士族的互动中,他们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政治支持。于是,孟达和法正与同样不得志的张松结为了朋友。几个人聚在一起,时常发泄不满和讨论如何求得个人利益。
机会终于来临,历史上著名的“张松卖蜀”事件让孟达和法正迎来了新的选择。张松将益州出卖给刘备,并推荐孟达和法正加入刘备阵营。刘备作为新兴势力,热烈欢迎这些有用之人。因此,孟达和法正就这样进入了刘备的团队。
刘备与刘璋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决定将孟达派驻江陵,这是对孟达的重用。江陵作为刘备进退的关键点,孟达的任务十分重要。随后刘备占领成都,成为益州之主,再次晋升孟达为宜都太守。这一系列的升迁表明刘备对孟达的高度信任,但作为一位精于政治的领导者,刘备当然不可能放松警惕。孟达毕竟是从外面来的,并且还未经过完全的考验,因此刘备在重用的同时,也有所防范。
到了公元219年,孟达向北进攻房陵、上庸等地,屡有战功。刘备的心中开始担忧:如果孟达继续扩张势力,是否会产生尾大不掉的局面?因此,刘备命令刘封从汉中出发,与孟达会合于上庸。这时,三方的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朗,彼此心照不宣。孟达与刘封之间的矛盾虽然没有明说,但双方都清楚,眼下的局势正是权力博弈的关键时刻。
然而,随着关羽在襄樊战场的失利,孟达和刘封的命运急转直下。关羽被东吴背叛,蜀汉的半壁江山因此丧失,刘备也面临重大责任。孟达看到了机会,决定抛弃刘备,投向曹魏。于是,他主动联系刘封,提出一同投降曹魏的建议。尽管刘封明白孟达背叛的心思,但他依然没有采取行动,错失了阻止孟达投降的最佳时机。
孟达最终投降了曹魏,成为曹丕的得力干将。曹丕对此表示接纳,封孟达为散骑常侍,授予建武将军职务。然而,孟达的背叛并没有带来他所期待的荣光,反而让他陷入了更加复杂的政治漩涡。在曹魏内部,孟达逐渐失去了保护伞,尤其是曹丕去世后,孟达陷入了更加孤立的境地。最终,孟达因背叛和不断试图投机取巧,遭遇了魏兴太守申仪的揭发,被司马懿一举斩首。
孟达的一生,实际上是一部权谋和背叛的悲剧。他的一些行为反映了汉末时代很多人的共性: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最终却导致自己身败名裂。孟达的结局并非偶然,而是他在历史长河中作为小人物的典型代表,反映了权力斗争中的深刻教训。
从孟达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复杂的权力关系中,个人的贪欲、背叛和短视往往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历史上许多看似机智的人,往往因为过度依赖投机手段,最终难以在历史的舞台上立足,反而早早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