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了700年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士族有多强大?又为什么会消失?
迪丽瓦拉
2025-09-13 22:04:41
0

公元三国到隋唐这七百年的风风雨雨,虽然朝代更迭频繁,帝王轮番上阵,然而真正长期占据权力顶层的,却不是谁当了皇帝,而是那些坐稳朝堂的士族。

这些士族家族盘桓政坛,影响力几乎贯穿魏晋到唐朝,政局如何动荡,士族始终不倒。

数据显示,从西晋开始,出身士族的朝廷官员基本都在半数以上,巅峰期甚至达到了八成。

比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等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几百年都红红火火,无论王朝怎么兴衰更替,他们照样贵气逼人。

这些士族可不只是靠老牌子混日子,他们守着大片土地,家里人口众多,还掌握着自己的部众和护卫兵。

讲白了,他们就像地方的土霸王,家族之间相互联姻,地盘越做越大,当地人对他们极为尊敬。

任何一个新王朝,只要不想被掀翻,都得重视这些势力。

如果打不过士族,只能主动拉拢合作,把他们吸收进统治架构里,这样才能扩宽自己的社会基础,政权才能站得住脚。

对于士族来说,进入中央政坛既保住了利益,还能让家族地位水涨船高,加官进爵,谁又不想呢?这种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顺水推舟。

士族的发家,最早能追溯到东汉,真正崛起则在三国。

那个时代,无论是曹魏、蜀汉还是东吴,都在利用士族的实力稳定政权。

等到西晋统一,士族的权势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这背后不得不提西晋跟曹魏学来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方式。

最初,选拔官员还要兼顾德才和出身,但到了西晋时期,背景血统压倒一切。

高层官职基本都被士族世袭霸占,中下层才有低门槛,结果变成了上层无寒门,下层无士族。

历史学者毛汉光在《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一书里,通过官方史书数据,统计了东汉末至唐代灭亡间的官员家世,发现从西晋起,士族出身的朝官在执政阶层已是半壁江山,以后不论哪个朝代都没有掉出50%以下。

等到西晋垮台,北方士族大批南迁,跟江东本地大族共同扶持琅琊王司马睿南建东晋。

东晋年间,士族的力量发展到巅峰,真正形成门阀政治,皇权旗鼓相当。

那时,士族掌控的高级官员占比达到了惊人的80.8%,皇帝身边都是这些势力均衡的家族代表,皇帝本身反而像被包裹起来。

与此同时,北方十六国战乱频发,政权更迭混乱,多数由胡人执政。

在北方没迁走的士族,不太参与政权,而是自建坞堡自保,缺乏对国家大事的影响,所以各政权长期混乱无序。

等到了南北朝,南朝第一任皇帝刘裕开始大刀阔斧地削弱士族,想把权力抓在手里。

他宠信寒门骨干,把宗室外放任封疆,士族军权被收回。

这个策略随后几任南朝帝王全面继承,导致士族多转作文职,大多只能在政务而不是军权上出头。

数据也印证了这个变迁:宋初时士族占官员72.2%,到陈朝末只剩56.6%。

当然,士族衰落也和侯景之乱这样的打击脱不开关系,但本质还是政策的连续压制。

然而有一点需要澄清,士族的地位虽被削弱,但寒门真正掌权的情况并未出现。

士族、小姓、寒素三足鼎立中,士族还是占大头,从来没有掉出统治集团半数以下,只是没以前那么一统天下罢了。

虽然南朝拼命打压,但士族累积下的政治资源和社会地盘,不是短时间内能彻底翻篇的,所以实际操作中,朝廷还是离不开他们,需要依靠他们的声望和影响力。

而另一边北朝,北魏初期士族官员才刚刚三成出头,431年和439年统一北方后,太武帝大量招揽中原士族,连自家的鲜卑部落都逐渐学汉姓、建家族,士族比例很快到六成多。

等到孝文帝大搞汉化,士族成分水涨船高,官员中士族的比例最高时逼近80%。

等到了北魏末年,朝局极度混乱,尔朱荣一次河阴政变砍下两千多高官头颅,士族遭受重大打击。

在不断的分裂与内斗后,北魏被东魏、西魏瓜分,之后又换成北齐、北周对峙。

战争和动荡让普通百姓和寒门抬头,东魏、北齐士族官员比例掉到58.8%,西魏、北周还算坚挺有69.4%。

西魏之所以士族官员多,一大原因是权臣宇文泰推行府兵制,打造了庞大的关陇士族集团,这时胡汉士族都进了权力中心。

可以说,这个时期南北的士族都无法恢复昔日盛况,但依然是不可撼动的主导力量。

毛汉光还专门对两晋南北朝文官高层的家世做过专项统计,比如重臣如司徒、尚书令等,基本上士族家族出身更占优,为他们强大地位再次做了佐证。

隋朝统一南北,继承了北周体系,官员中士族比例和北周没啥区别,当时士族占比高达67%。

到唐朝建国,这种家族式把持没断,高祖、太宗时期、甚至到高宗和武则天初期,士族官员比重都在六成上下。

尤其以北方大家族——关陇士族、山东士族——最为强盛,这也跟统一大业是北方政权主导有紧密关系。

早期士族还是主角,唐高宗、武则天想打压士族巩固权力,科举取士、新官举荐等等搞法轮番上阵,表面看起来是扩大了途径,实际上通过新途径入局的还是士族子弟,只不过慢慢有一部分唐代新士族崭露头角,开始取代魏晋旧家族。

毛汉光在家族统计里能看出,武则天年代士族占官员63%,老牌魏晋士族比例降了10%,新崛起的唐代士族比例有明显提升。

这种变化其实是家族内部洗牌,旧势力让位于新势力,士族整体统治地位依旧稳如泰山。

纵然士族在慢慢走下坡路,但是他们还远远没有被拍在历史沙滩,社会运作大框架依然掌握在家族手里。

再看一组数据,唐朝历代宰相共366位,最顶级的十八大家族出了187名,占了一半强,要是再算上一些次一级的士族,这个比例还要更高。

从头到尾,朝堂重要官职里至少有半数以上是士族,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以后才出现明显下降。

有人也许会纳闷,隋唐九品中正早就废掉了,科举不是主流了吗?为啥士族出镜率这么高?关键是唐朝吏选并不全靠科举,还有推荐、荫补、出身等多元渠道。

就算只算科举,士族子弟资源说到底比老百姓多,教育、人脉全是优势——大家起跑线似乎一样,其实压根没法比。

现实中,真正考中科举的最多还是士族人。

数据显示,唐代通过科举入仕的人,士族子弟占69%。

虽说科举确实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贫寒家庭的社会上升机会,比魏晋时期光靠门第终归算是进步了,但制度变革得有配套社会环境才能真正落地。

单纯换个考试机制,士族家族一样用尽办法把自身利益嵌进体制。

所以毛汉光强调,历史上有实力的集团,无论在经济政界文化,都善于凭借自身优势,玩转制度漏洞捞到实际好处。

那么士族怎么在唐末五代动荡中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直接刺激当然是五代十国频繁的乱世,士族在兵火与腥风血雨中几乎被消灭殆尽。

但细究起来,魏晋南北朝士族历经多次战乱也没有集体灭亡,为啥这次却彻底落幕?根本原因在于自隋唐以来,中央权力急剧集中,加上科举制度、军事和行政权都捏在朝廷手里,士族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中央失势、地方东山再起。

魏晋南北朝时,士族既是地方顶级人物也能兼营中央官员,居无定所,地方势力强大,就算朝廷变天,也能靠老家势力自保。

而隋唐变聪明了,把荐举和任官权收归中央,哪怕地方州郡主官都要中央审核。

这样,想出人头地,必须常驻京师,逐渐脱离老家和祖籍,转型成单纯的官僚阶层,与地方社会越发疏离。

有才能的都往京城扎堆,考试、做官、攀关系全绕不开朝廷,长此以往,这些家族大多只剩官僚气,没有根基,难以抵抗政局重大动荡。

唐代科举连试卷都不匿名,本地人哪有身份、名气、机会比得上京师那些权贵家庭?士族的子弟几代人留在京中,分支繁杂,血亲关系日渐稀薄,与地方地缘彻底脱节。

到唐末时,士族已经彻底失去之前作为社会势力的底蕴,只变成朝廷行政机器中的零件。

一旦两京遭兵灾,士族成群被杀,几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等到北宋成立后,中央权力更加强化,科举也变得更加规范透明,这些昔日权贵家族再也无法死灰复燃,士族作为一个政治统治阶层,这才正式走下了中国历史舞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俄... 一个国家的崛起,理论上并不是一件难以实现的事情。然而,要真正实现崛起,必须具备多种条件,其中尤为重要...
原创 此... 这本笔记本外表看似普通,毫不起眼,泛黄的页面和朴素的封面给人一种久远的历史感。然而,当它被打开,里面...
原创 2... 人类历史的演进,实际上是一部从无知到理性、从封闭到开放的逐步发展史。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
原创 建... 1928年4月,龙江书院,这一天注定载入史册,成为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朱德得知消息后赶来,毛泽东也不顾...
邓淏月:四川古籍普查工作有感 2023年5月16日,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城市还在沉睡,我们普查小分队已驱车驶向邛崃。车轮碾过寂静的街...
原创 老... 1938年5月,日军攻占徐州,迅速展开进攻,目标直指中原腹地,开封和郑州岌岌可危。日军计划通过占领郑...
原创 国... 1984年,北京隆重举办了黄埔军校成立六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开国上将陈再道亲自出席了此次盛会。令众人颇...
原创 抗... 漆黑的长江之夜,寒风刺骨,江水如同冰冷的刀锋。在这片茫茫的黑暗中,一群年轻的海军布雷队员正在默默地完...
原创 李... 历史总是充满了巧妙的联结,往往让人意想不到。在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着我们未曾察觉的深厚联...
原创 关... 对日本历史略有了解的朋友们应该知道,统一日本的伟人丰臣秀吉虽然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他并不是...
原创 关... 如果说在三国时期,蜀汉集团中谁的死最让人感到“冤枉”,那无疑非刘封莫属了。 这位从少年时期就被过继...
阿里离职员工的万字长文,说透大... 雷老师:组织的自我革命,是极难的!即使是马云老师,也改变不了!否则,历史也就没有朝代更迭了,还是引用...
原创 韩... 1355年,安徽亳州,红巾军把韩林儿推上了“大宋”皇帝的宝座。 他背着“宋徽宗九世孙”的名头,扛起了...
战国七雄中,各国都有什么精锐军... 战国,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的时代。在这片华夏大地上,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纷争不断。为了在...
原创 前...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全球局势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变革。曾经的超级大国不复存在,原本铁板一块的...
关羽的土山被围,算投降吗?为什... 在三国时期,讲究的就是一个忠义,前些日子我给大家讲了三国义士臧洪的故事,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这个人,我简...
原创 蒋... 本文内容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明确的参考文献和截图,请注意查阅。 蒋介石败逃台湾...
原创 日... 人类的起源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关于日本人祖先的故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版本便是关于徐福的传...
滁州“小众宝藏人物”,被《三国... — 这是滁州市图书馆陪伴你的第3130天 — 滁 州 小 众 宝 藏 人 物 被《三国演义》耽...
原创 被... 翻开近代中国抗争史,太平天国运动如惊雷般炸响在历史长卷之上,洪秀全、天京、圣库制度等符号早已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