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的时候,那个被诸葛亮收服的孟获在哪?为何没来救援?
迪丽瓦拉
2024-11-08 07:21:19
0

原标题:蜀汉灭亡的时候,那个被诸葛亮收服的孟获在哪?为何没来救援?

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蜀汉的覆灭是一段备受关注的历史谜团。然而,在这场关键时刻,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物却缺席了——孟获。

这位被诸葛亮收服的南蛮族首领,身处何方?为何在蜀国岌岌可危之际,他却选择置身事外,而非挺身而出相助?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蜀汉的陨落

公元263年,这一年对于蜀汉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八月,曹魏大军在司马昭的率领下,开始了对蜀汉的征伐。而就在短短三个月后,数十载的蜀汉王朝,就在刘禅的投降下,戛然而止。

一支曾经强盛有力的军队,为何会在这场战争中节节败退?蜀汉覆灭的速度之快,着实令人匪夷所思。然而,如果我们追溯到当年的战况,或许就能找到些许蛛丝马迹。

战火之初,蜀汉的主力军队便遭受了重创。姜维虽然身经百战,但终究敌不过曹魏的兵力优势。在绵竹之战,诸葛瞻的部队更是被邓艾的军队所击溃,诸葛瞻本人也阵亡沙场。失去了主力军团的掩护,成都很快就陷入了被包围的境地。

而当邓艾的大军压境而来之时,刘禅别无选择,只得打开城门,向曹魏军队投降。这一举动,无疑是对蜀汉军民的一记沉重打击。毕竟,刘禅作为蜀汉的皇帝,竟然选择了投降,这无疑是对蜀汉军民的一种背叛。在这样的情况下,蜀汉的覆灭,成为了注定的结局。

究其原因,蜀汉之所以会在短短三个月内就覆灭,除了军事实力的劣势之外,还与其内部的动荡不安有关。刘禅的投降,是一个重大的失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蜀汉统治阶层的软弱无能。加之,在关键时刻,蜀汉未能获得外部力量的支援,这也是其最终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诸葛亮与南中之役

要追溯蜀汉陨落的根源,我们不得不提及诸葛亮与南中地区的渊源。作为蜀汉的军师,诸葛亮不仅在军事方面建树卓著,在经营边疆地区的手腕上,同样了得非凡。

南中地区,素来就是一块硬骨头。这里的土著居民大多属于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人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加之地理环境的阻隔,使得南中地区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半开化的状态。面对如此棘手的局面,诸葛亮并未选择武力征服的做法。

相反,他运用了自己的智慧和魅力,通过"攻心"的方式,最终让南中地区的首领孟获臣服于蜀汉。这一举动,是诸葛亮的一大成就。毕竟,要想真正控制住南中地区,单凭武力是远远不够的。

诸葛亮深知这一点,因此他选择了以柔克刚的方式,先通过与孟获的交往,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关系,进而让其臣服于蜀汉。这种"攻心"的做法,无疑体现了诸葛亮的高超智慧。他明白,要想真正稳固蜀汉在南中地区的统治,光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通过与当地首领的交往,建立起一定的共识和信任,才能让他们真正臣服于蜀汉。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也为蜀汉在南中地区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三、孟获的身世与性格

孟获,一个在南中地区小有名气的豪强。他的身世并不显赫,只是一个普通的汉人出身。但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孟获很快就在南中地区崭露头角,成为了当地最大的一股势力。

性格方面,孟获是个相当难缠的角色。他狡猾多疑,对外人往往怀有戒心。但与此同时,他又极具野心,渴望能在南中地区一统江湖。正是这份野心,最终促使他臣服于诸葛亮。

不过,诸葛亮对孟获的"七擒七纵",并非出于真心实意。他明白,要彻底征服南中地区,单凭武力是行不通的。因此,他不得不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暂时容忍孟获的存在。

从孟获的身世和性格来看,他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出身平凡,但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南中地区崭露头角,成为了当地最大的势力。

另一方面,他又是个狡猾多疑的人,对外人往往怀有戒心。这种矛盾的性格,也使得他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最终让孟获臣服,关键在于他的智慧和魅力。

他明白,要想真正征服南中地区,单凭武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选择了以柔克刚的方式,通过与孟获的交往,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关系,进而让其臣服于蜀汉。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也为蜀汉在南中地区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南中地区的离心离德

尽管诸葛亮用心经营,但南中地区始终未能真正臣服于蜀汉。这其中,有着种种复杂的原因。

首先,南中地区的民族成分极其混杂,除了汉人之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这些部落之间,彼此勾心斗角,很难真正团结一致。这种民族矛盾,无疑是阻碍南中地区统一的一大障碍。

其次,南中地区的地理环境十分恶劣,使得蜀汉的管控力度受到了很大限制。即便是在诸葛亮有生之年,南中地区的叛乱时有发生,可见蜀汉的统治根基并不稳固。这种地理环境的限制,也使得蜀汉很难真正将南中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再者,孟获虽然臣服于蜀汉,但他的影响力也仅限于自己的部众。对于其他部落来说,孟获并非真正的"蛮王",他们自有自己的首领,自然不会听从孟获的号令。这种分散的权力格局,也使得蜀汉很难真正控制住整个南中地区。

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去世,姜维上台,蜀汉的战略重心开始向北方转移。对于南中地区的管控,也就渐渐松懈下来。于是,这里的离心离德之风,更加肆无忌惮。在这种情况下,南中地区的各个部落,自然也就更加难以真正臣服于蜀汉。

总的来说,南中地区的复杂性,一直是蜀汉统治的一大障碍。即便是诸葛亮的智慧,也难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蜀汉的统治根基,自然也就难以真正稳固下来。这也为其最终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五、蜀汉覆灭与南中的冷眼旁观

263年,曹魏大军开始了对蜀汉的征伐。在绵竹之战,诸葛瞻被击溃,成都陷入了被围困的境地。就在这个危急关头,人们不禁会问:南中地区的力量,为何却无人施以援手?

事实上,这并非出于孟获本人的原因。在蜀汉覆灭之时,孟获已年过古稀,即便他本人愿意出兵相救,但要号令整个南中地区的力量,却是力不从心。更重要的是,南中地区从来就没有真正臣服于蜀汉。对于他们来说,蜀汉的存亡与己无关。

相反,不少部落甚至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态,期待着能在蜀汉覆灭后,分一杯羹。这种心态,无疑是对蜀汉的一种嘲讽和冷落。毕竟,在蜀汉最危急的时刻,南中地区的诸多势力,却选择了冷眼旁观,任由刘禅无计可施,最终不得不向曹魏军队投降。

这种冷眼旁观的态度,也反映出了南中地区与蜀汉之间的微妙关系。尽管诸葛亮曾经通过"攻心"的方式,让孟获臣服于蜀汉,但这种臣服,却并非出于真心。

对于南中地区的其他部落来说,蜀汉的存亡,与他们毫无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当蜀汉陷入危机之时,南中地区的诸多势力,自然也就选择了冷眼旁观。

结语

蜀汉的陨落,固然是一场悲剧,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原因。诸葛亮虽然用心经营南中地区,但终究未能真正将其纳入版图。加之蜀汉自身实力的日渐薄弱,使得它在关键时刻,无法获得外部力量的支援。

这段往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只重视中心,而忽视了边疆地区的发展,终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唯有真正的团结一致,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让我们以史为鉴,珍惜当下的和平年代,共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呼玛尔河口遭遇战:42名八旗兵... 原标题:呼玛尔河口遭遇战:42名八旗兵血战三百哥萨克,竟能重创敌军? 在第二次...
“蚩尤”是何物?为何黄帝当初一... 原标题:“蚩尤”是何物?为何黄帝当初一定要对他赶尽杀绝?有何瓜葛? 在中华文化...
实拍玉林16吨石棺出土,几千李... 原标题:实拍玉林16吨石棺出土,几千李氏族人过来祭拜 各位老表们大家好,近段时...
隋末窦抗被杨广猜忌;再见了表兄... 原标题:隋末窦抗被杨广猜忌;再见了表兄杨广,我要投奔表兄李渊去了哦 窦抗是隋朝...
隋文帝杨坚女儿襄国公主嫁给了谁... 原标题:隋文帝杨坚女儿襄国公主嫁给了谁?婚姻如何呢?子嗣情况如何? 隋文帝杨坚...
隋之仁寿宫;唐之九成宫;隋唐两... 原标题:隋之仁寿宫;唐之九成宫;隋唐两朝皇帝在此都有事发生 隋之仁寿宫;唐之九...
窦荣定孙子窦师伦,墓志参加李渊... 原标题:窦荣定孙子窦师伦,墓志参加李渊晋阳起兵,随李世民冲锋陷阵 窦师伦墓志出...
李多祚:唐朝辽阳郡王,镇守玄武... 原标题:李多祚:唐朝辽阳郡王,镇守玄武门三十年,参与两次玄武门之变 李多祚,爵...
揭秘:唐睿宗李旦有多少儿子?都... 原标题:揭秘:唐睿宗李旦有多少儿子?都是怎么死的?李隆基对兄弟如何 李旦是唐朝...
汉朝最终被三分天下,责任到底在... 原标题:汉朝最终被三分天下,责任到底在谁身上?刘邦刘彻恐怕难辞其咎! 嗨!大家...
1992年,大特务毛森回浙江省... 原标题:1992年,大特务毛森回浙江省亲,一辈子罪行累累,晚年病死美国 199...
张骞出使西域的终点:丝绸之路的... 原标题:张骞出使西域的终点:丝绸之路的开启 公元前138年,汉朝派遣张骞...
杨坚外甥窦庆,一郡太守死的有点... 原标题:杨坚外甥窦庆,一郡太守死的有点冤,竟然被盗贼所杀 窦庆是杨坚的外甥,杨...
曹操拿下荆州,获得了哪些人才?... 原标题:曹操拿下荆州,获得了哪些人才?除了徐庶还有谁? 在三国时期,荆州多俊才...
如果没有这位皇帝,清朝会早亡至... 原标题:如果没有这位皇帝,清朝会早亡至少100年,不是康熙,不是乾隆 如果没有...
她为康熙生下最长寿儿子,无宠活... 原标题:她为康熙生下最长寿儿子,无宠活到97岁,成为清朝后妃长寿之冠 1685...
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众评价胤禛... 原标题:雍正王朝:康熙为何当众评价胤禛一向以精明自诩?是在责怪他吗? 《雍正王...
隆裕皇后:新婚夜失宠,空守19... 原标题:隆裕皇后:新婚夜失宠,空守19年成太后,为何被骂作“大清罪人” 隆裕当...
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 原标题: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 说起中国历史...
清朝时期的道台具体是什么官职,... 原标题:清朝时期的道台具体是什么官职,道台和知府哪个级别高权力大? 清朝的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