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的时候,那个被诸葛亮收服的孟获在哪?为何没来救援?
迪丽瓦拉
2024-11-08 07:21:19
0

原标题:蜀汉灭亡的时候,那个被诸葛亮收服的孟获在哪?为何没来救援?

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蜀汉的覆灭是一段备受关注的历史谜团。然而,在这场关键时刻,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物却缺席了——孟获。

这位被诸葛亮收服的南蛮族首领,身处何方?为何在蜀国岌岌可危之际,他却选择置身事外,而非挺身而出相助?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蜀汉的陨落

公元263年,这一年对于蜀汉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八月,曹魏大军在司马昭的率领下,开始了对蜀汉的征伐。而就在短短三个月后,数十载的蜀汉王朝,就在刘禅的投降下,戛然而止。

一支曾经强盛有力的军队,为何会在这场战争中节节败退?蜀汉覆灭的速度之快,着实令人匪夷所思。然而,如果我们追溯到当年的战况,或许就能找到些许蛛丝马迹。

战火之初,蜀汉的主力军队便遭受了重创。姜维虽然身经百战,但终究敌不过曹魏的兵力优势。在绵竹之战,诸葛瞻的部队更是被邓艾的军队所击溃,诸葛瞻本人也阵亡沙场。失去了主力军团的掩护,成都很快就陷入了被包围的境地。

而当邓艾的大军压境而来之时,刘禅别无选择,只得打开城门,向曹魏军队投降。这一举动,无疑是对蜀汉军民的一记沉重打击。毕竟,刘禅作为蜀汉的皇帝,竟然选择了投降,这无疑是对蜀汉军民的一种背叛。在这样的情况下,蜀汉的覆灭,成为了注定的结局。

究其原因,蜀汉之所以会在短短三个月内就覆灭,除了军事实力的劣势之外,还与其内部的动荡不安有关。刘禅的投降,是一个重大的失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蜀汉统治阶层的软弱无能。加之,在关键时刻,蜀汉未能获得外部力量的支援,这也是其最终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诸葛亮与南中之役

要追溯蜀汉陨落的根源,我们不得不提及诸葛亮与南中地区的渊源。作为蜀汉的军师,诸葛亮不仅在军事方面建树卓著,在经营边疆地区的手腕上,同样了得非凡。

南中地区,素来就是一块硬骨头。这里的土著居民大多属于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人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加之地理环境的阻隔,使得南中地区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半开化的状态。面对如此棘手的局面,诸葛亮并未选择武力征服的做法。

相反,他运用了自己的智慧和魅力,通过"攻心"的方式,最终让南中地区的首领孟获臣服于蜀汉。这一举动,是诸葛亮的一大成就。毕竟,要想真正控制住南中地区,单凭武力是远远不够的。

诸葛亮深知这一点,因此他选择了以柔克刚的方式,先通过与孟获的交往,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关系,进而让其臣服于蜀汉。这种"攻心"的做法,无疑体现了诸葛亮的高超智慧。他明白,要想真正稳固蜀汉在南中地区的统治,光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通过与当地首领的交往,建立起一定的共识和信任,才能让他们真正臣服于蜀汉。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也为蜀汉在南中地区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三、孟获的身世与性格

孟获,一个在南中地区小有名气的豪强。他的身世并不显赫,只是一个普通的汉人出身。但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孟获很快就在南中地区崭露头角,成为了当地最大的一股势力。

性格方面,孟获是个相当难缠的角色。他狡猾多疑,对外人往往怀有戒心。但与此同时,他又极具野心,渴望能在南中地区一统江湖。正是这份野心,最终促使他臣服于诸葛亮。

不过,诸葛亮对孟获的"七擒七纵",并非出于真心实意。他明白,要彻底征服南中地区,单凭武力是行不通的。因此,他不得不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暂时容忍孟获的存在。

从孟获的身世和性格来看,他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出身平凡,但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南中地区崭露头角,成为了当地最大的势力。

另一方面,他又是个狡猾多疑的人,对外人往往怀有戒心。这种矛盾的性格,也使得他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最终让孟获臣服,关键在于他的智慧和魅力。

他明白,要想真正征服南中地区,单凭武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选择了以柔克刚的方式,通过与孟获的交往,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关系,进而让其臣服于蜀汉。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也为蜀汉在南中地区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南中地区的离心离德

尽管诸葛亮用心经营,但南中地区始终未能真正臣服于蜀汉。这其中,有着种种复杂的原因。

首先,南中地区的民族成分极其混杂,除了汉人之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这些部落之间,彼此勾心斗角,很难真正团结一致。这种民族矛盾,无疑是阻碍南中地区统一的一大障碍。

其次,南中地区的地理环境十分恶劣,使得蜀汉的管控力度受到了很大限制。即便是在诸葛亮有生之年,南中地区的叛乱时有发生,可见蜀汉的统治根基并不稳固。这种地理环境的限制,也使得蜀汉很难真正将南中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再者,孟获虽然臣服于蜀汉,但他的影响力也仅限于自己的部众。对于其他部落来说,孟获并非真正的"蛮王",他们自有自己的首领,自然不会听从孟获的号令。这种分散的权力格局,也使得蜀汉很难真正控制住整个南中地区。

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去世,姜维上台,蜀汉的战略重心开始向北方转移。对于南中地区的管控,也就渐渐松懈下来。于是,这里的离心离德之风,更加肆无忌惮。在这种情况下,南中地区的各个部落,自然也就更加难以真正臣服于蜀汉。

总的来说,南中地区的复杂性,一直是蜀汉统治的一大障碍。即便是诸葛亮的智慧,也难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蜀汉的统治根基,自然也就难以真正稳固下来。这也为其最终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五、蜀汉覆灭与南中的冷眼旁观

263年,曹魏大军开始了对蜀汉的征伐。在绵竹之战,诸葛瞻被击溃,成都陷入了被围困的境地。就在这个危急关头,人们不禁会问:南中地区的力量,为何却无人施以援手?

事实上,这并非出于孟获本人的原因。在蜀汉覆灭之时,孟获已年过古稀,即便他本人愿意出兵相救,但要号令整个南中地区的力量,却是力不从心。更重要的是,南中地区从来就没有真正臣服于蜀汉。对于他们来说,蜀汉的存亡与己无关。

相反,不少部落甚至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态,期待着能在蜀汉覆灭后,分一杯羹。这种心态,无疑是对蜀汉的一种嘲讽和冷落。毕竟,在蜀汉最危急的时刻,南中地区的诸多势力,却选择了冷眼旁观,任由刘禅无计可施,最终不得不向曹魏军队投降。

这种冷眼旁观的态度,也反映出了南中地区与蜀汉之间的微妙关系。尽管诸葛亮曾经通过"攻心"的方式,让孟获臣服于蜀汉,但这种臣服,却并非出于真心。

对于南中地区的其他部落来说,蜀汉的存亡,与他们毫无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当蜀汉陷入危机之时,南中地区的诸多势力,自然也就选择了冷眼旁观。

结语

蜀汉的陨落,固然是一场悲剧,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原因。诸葛亮虽然用心经营南中地区,但终究未能真正将其纳入版图。加之蜀汉自身实力的日渐薄弱,使得它在关键时刻,无法获得外部力量的支援。

这段往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只重视中心,而忽视了边疆地区的发展,终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唯有真正的团结一致,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让我们以史为鉴,珍惜当下的和平年代,共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这条荔枝道,承载了多少送往长安... 又到荔枝飘香时。得益于现代冷链物流技术,千里之外的枝头鲜味隔日可达。回望古代,荔枝的运输堪称一场与时...
原创 隋... 杨侗(604年-619年),皇泰主,字仁谨。杨侗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之子,隋朝末代皇帝之...
原创 公... 时间,究竟都去哪了?常常我们会抱怨时间飞逝,一年又一年的过去,却仿佛什么也没留下,只是匆匆而过。每当...
原创 最...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一位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是汉武帝的嫡长子,足足担任了30年的太子。他的一生...
原创 3...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凭借其卓越的才华与深远的眼光,他在民国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
原创 他... 1978年,宋任穷的调任令他感到意外,他从七机部被调至中组部担任部长,而他对此心中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原创 洪... 洪武时期,高丽是如何摆脱元朝的控制,同时又试图避免明朝的过度牵制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
原创 秦...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国的统治手段实际上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这两...
东周时期贵族饮食考古发现:女性... 中新网北京7月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考古研究领域,古人的饮食方式、习惯及其变迁,广受学界与公众关...
原创 王... 在三国时期,孙吴的存在感相对较弱,尽管其统治在江东稳定了多年,但与蜀汉和魏国相比,其历史的参与度和影...
【抗战胜利80周年】追忆台湾“... 近日,在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荣誉会长萧开平带领下,中新社记者走访位于台湾屏东佳冬乡的萧家古厝,探访...
原创 为... 丁宝桢是清朝晚期赫赫有名的廉洁官员,被誉为清官典范之一。作为晚清少数几位秉持正直操守的官员之一,丁宝...
原创 毛...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提到毛主席的晚年,不禁让人心生惋惜与沉痛的感慨。那时,他的人际关系...
原创 从... 刘邦年轻时,整天无所事事,东游西逛,完全不在乎家里一切。父亲刘太公看到儿子这样日复一日的混日子,内心...
红色故事绘丨《彭湃》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原创 神... 1986 年盛夏,四川广汉鸭子河畔的考古现场被一场暴雨笼罩。当考古队员掀开层层夯土,两座堆满青铜器的...
原创 他... 朝鲜战争爆发71周年之际,电影《长津湖》上映,生动再现了志愿军在激烈战斗中的坚强意志。影片展现了志愿...
原创 从... 在三国历史中,蜀汉的五位名将中,除了马超的死亡年岁被《三国志》明确提到,其他几位名将的出生年份和去世...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彭湃》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
原创 张... 若张作霖未死,东北军能否抵抗九一八?——如果少帅接手后的正确应对策略 近年来,我偶然间翻阅了几本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