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吴王的时候,继承了汉制,开始设立丞相之职。当时大多数人提议让张昭出任丞相之位,孙权却以丞相事多、责任大没有任命张昭,反而任命孙邵任丞相。当孙邵去世后,大家又提出让张昭担任丞相时,孙权又以丞相事务繁杂、张昭性格刚烈容易得罪人,改由顾雍为丞相。等到顾雍死后,张昭已经过世了,担任丞相的是陆逊。
也就是说,张昭活着的时候是无缘丞相之位的,那么以张昭的才能和威望担不起丞相的重担吗?孙权又为何这么不待见张昭?
张昭是当时是非常有才能的名流,受到孙策的重用和孙权的依赖。
孙策到江东创业之时,听闻张昭非常有才能,花重金聘请张昭出来辅佐自己。孙策在世时,军中文武大小事务都交由张昭处理,张昭也不负众望,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为孙策扫平江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避祸江东的北方名流里非常有威望,孙策把张昭比如齐桓公的管仲一般,管仲是谁,是当时齐国的国相,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天下。
张昭的重要性在孙策被刺杀身亡后变得尤其重要,孙策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孙策嘱咐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张昭也不负孙策之托,孙策去世后,局势一片混乱,张昭即向朝廷上表,又给各属县发公文,一面对江东的内外将校则令他们各守其职,一面安抚百姓和避祸江东的宾客。孙权悲伤不知所措的时候,他亲自扶孙权上马,列兵而出,然后众人才服从了孙权。
孙权对外领兵在外时,都是张昭留守后方处理各种事务,是孙权非常厚待和依赖的重臣。
可以说张昭辅佐了孙策、孙权二代君主,是东吴名副其实的辅弼之臣。那么为何张昭在孙权称吴王后却当不上东吴的丞相呢?
张昭当不了丞相,不要低估了孙权
孙权于公元222年上表向曹丕称臣时,曹丕加封孙权为吴王,当时的孙权任命了孙邵为首任丞相,为何是孙邵呢?
孙邵原是北海孔融的功曹,随刘瑶到江东,刘瑶被孙策击败后,辅佐孙策,并向孙策建议与朝廷交往。然而像孙邵这样的在史书上并未立传记载,事实上孙邵在当丞相时也没有啥突出的政绩,能当上丞相完全是孙权力排众议任命的。
这就是孙权一手策划的,孙权想要的并不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来担当丞相,而只是需要一个听话的不违背自己意志的丞相,张昭合适吗?以张昭数次直言顶撞孙权的性格来看,孙权并不想张昭来当这个大管家。
孙权礼敬厚待张昭,但却不希望强势的张昭当他的二把手丞相
史书上记载的张昭对孙权很严,严到什么地步呢?
孙权对待张昭如师傅长者,但对张昭特别忌惮。孙权曾说“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
比如孙权打猎喜欢骑马射虎,老虎经常扑倒马鞍上非常危险,张昭多次指责和苦谏,孙权表面上接受,但依然一如既往,只是为了保证安全,不骑马改去坐射虎车(车中不设盖,有一人驾驶,孙权自己在里面射兽)
再比如孙权爱好喝酒,经常要喝醉掉到水里的地步才罢休,为此张昭没少给孙权脸色。
张昭依仗的是孙策的托孤之言,随着孙权的成长,孙权不希望强势的张昭在当上丞相后还一如既往的管教自己。
张昭自己也明白,在孙权称帝后,张昭称老退位,上交了自己统领的部属,被改拜为辅吴将军,地位仅次于三公(丞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他退居无事后专心为《左传》和《论语》写注解。
张昭当不了丞相,不要小看了江东大族
为何会这样说呢?张昭当不了丞相,与江东世家大族有什么关系呢?看看东吴的第二任和第三任丞相就知道了。
东吴的第二任和第三任丞相分别是顾雍和陆逊,他俩都是江东吴郡的“四大家族”掌门人,孙权用他俩的用意也就很明显了,江东世家大族也想借此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力和利益。
顾雍也很明白孙权的意思,当丞相时该说的就说,该做的就做,其他不该问不该说的一律不问,这也正是孙权想要的。
孙氏最初在江东站稳脚跟靠的是武力征服,但孙氏集团并未彻底的“江东化”,孙权的基业想要在江东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始终离不开江东世家大族的支持。顾雍和陆逊是孙权招揽的幕僚,陆逊更是孙策的女婿,包括后来的步骘,拉拢他们更好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与威望。
总结:张昭有着才能去当丞相,但孙权不用张昭,并不是不信任和不重用他,而是忌惮张昭,不希望强势的他继续管教自己。而重用江东世家大族,目的就是想让孙氏政权在东吴“江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