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相是明朝中期的一位官员,出生于河南仪封。他从小便以文才著称,聪慧过人。弘治十五年,经过努力学习,他考中进士,随后被选为庶吉士,任命为兵科给事中。然而,他因父丧之事辞去官职,回乡守孝,继而暂时退出了朝政。
到了正德初年,王廷相刚刚结束守丧回到北京,便遇到了命运的转折。他遭到了权臣刘瑾的陷害,结果被贬为亳州判官,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核,才得以转任高淳知县。在高淳任职期间,他严谨治政,逐渐赢得了地方百姓的信任和好评。
不久后,王廷相再次被朝廷征召回京,出任御史职务。此时,他以直言不讳的风格迅速引起了武宗皇帝的注意。他向皇帝上奏,详细阐述了当下各地起义猖獗的严峻形势,指出虽然将帅们身负重任,却因权力受限而无能为力。他认为,盗贼虽有杀伐之权,却使士兵陷入困境,朝廷应该给予将帅们更多的授权,让他们在战事中灵活应对,严惩逃兵,才能真正遏制叛乱。
武宗皇帝在阅读奏折后,对王廷相提出的见解深表赞同,随即对主管军务的大臣们进行了严厉的训斥,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之后,王廷相被派往陕西一带进行按察工作,他在任期间惩处了镇守陕西的宦官廖堂,因而得罪了不少权贵,随之遭到诬告,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赣榆丞。经过几次职务调整,他先后担任了四川签事和山东副使,负责教育管理。
嘉靖二年,王廷相因政绩和品德杰出被推荐,最终升任山东右布政使,并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视四川地区。不久,他再次被召回京城,参与都察院的事务,并接连担任兵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及南京兵部尚书等重要职务,参与处理朝政机密事务。
两年之后,王廷相因政德和能力得到认可,晋升为兵部尚书,并兼任左都御史,负责提督团营,依然负责都察院的工作。在接下来的两个考察期中,王廷相逐渐被提升,成为太子少保,历经九年后又升为太子太保。他在内台的任职时间较长,威望显著,但在处理团营事务时,与郭勋的合作却显得踟蹰,未能有效整顿。
某天,一个名叫李凤来的给事中上奏批评权贵们剥削百姓利益,这份奏章被转交都察院,王廷相于是命令五城的御史对此进行核查,然而审理过程却拖延了四十多天。结果,另一位名为章允贤的给事中便对此事上书,指责王廷相私通权贵,欺骗皇上的意图。嘉靖皇帝对此十分不满,准备对王廷相进行惩罚时,王廷相迅速递上通过审核的结果,其中显示郭勋的罪行尤其严重。
嘉靖皇帝立即命令郭勋自行上奏报告,随后针对这件事又涌现出一批效法之人来弹劾郭勋。最终,因受到皇帝诏令的影响,郭勋耽搁了时间,甚至因而激怒了嘉靖皇帝,被发入监狱。此时,王廷相却被控告与郭勋结党营私,最终被罢官为民。王廷相于三年后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在隆庆初年,王廷相的官位得以恢复,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号为肃敏,以表彰他的贡献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