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二战期间苏联一次重大失误,由于太怂,差点满盘皆输
迪丽瓦拉
2025-09-15 09:32:34
0

1941年,整个欧洲已经普遍预料到德国将发动对苏联的进攻。中国方面、英国方面早有警告,甚至苏联自己派出的间谍“佐尔格”也反复传递情报,但斯大林却像是充耳不闻,将这些关键信息统统视若无睹。结果,苏联边境毫无防备,军队也未做好充分准备。德军凭借数十万大军,在炮火骤响中迅速穿透苏联边防,直捣苏联腹地。等苏军反应过来时,前线已经成了火海,斯摩棱斯克和布良斯克等战略要地接连陷落。

这次战役中,德军轻松取得胜利,而苏联则付出了惨重代价。失败的根本原因并非兵力不足,而是苏联高层迟疑不决、决策失误,错失了最佳应战时机。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300万兵力大举越过边境。德军炮火迅速覆盖苏联边防线,空军展开大规模轰炸,摧毁了苏军的多个机场,坦克群迅速深入苏军防线腹地,令苏军措手不及。

苏联边防部队尚未完全反应过来,通讯线路便被切断,大量战机还未升空就被炸毁在跑道上。开战初期,苏联红军损失了数千架飞机和数十个师的地面部队,前线陷入极度混乱,部队失去联系,司令部甚至无法掌握各兵团具体位置,这种瘫痪状态持续了好几周。

斯大林对战争爆发表现出极度犹豫。战争前夕,英国和中国多次发出预警,苏联驻日本大使馆的情报部门连续多日发回密电,确认德国军队正在集结。但斯大林坚信这是“虚假挑衅”,命令军队禁止任何反应性调动,边境部队处于松散状态,重兵却仍部署在苏波边境线上。

正因为如此,德军“巴巴罗萨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北方集团军直指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迅速攻克基辅,中央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方向横扫苏军防线。苏联西线防御溃败,大量重要城市相继失守,部队撤退混乱,战斗力几近崩溃。德国方面本预期三个月内能够彻底击败苏联,这场溃败进一步验证了他们的判断。

到了9月底,德国高层决定加快攻势,发动代号为“台风行动”的攻势,目标是拿下莫斯科,彻底摧毁苏联的中枢指挥。中央集团军群兵分三路进攻,德军第2集团军和第2坦克集团军从南面突破布良斯克,第3和第4装甲集群从北面合围,形成钳形包围,围堵苏联首都。

然而苏联高层依旧判断失误,大量重兵部署在斯摩棱斯克-公路正面,严重低估德军主攻方向。苏军战术仍采用平推式防御,纵深极浅,仅有15至20公里,火力配置极为稀疏,根本无法抵挡德军装甲部队的快速穿插。以布良斯克方向为例,苏军第50、第3、第13集团军合防区的炮兵密度仅约每公里4门,坦克密度更是仅0.3辆,而德军在火炮、坦克和空军数量上均有数倍优势。

苏军战线被拉长成一条细线,兵力跟不上,补给严重不足,通讯系统瘫痪,调动只能依靠临时指挥,完全落后于德军高速推进的节奏。10月2日清晨,德军第3和第4装甲集团从杜霍夫希纳和罗斯拉夫利发起猛攻,当天即突破苏联西方面军防线,直插西翼,数小时内切断苏军第19和第20集团军两翼,令西方面军后方空虚暴露。

德军没有正面硬拼,而是像掏口袋一样,包围苏军主力。10月2日,德军第10装甲师在菲舍尔少将指挥下强渡德斯纳河东岸,全师随后一分为二兵分南北,第7装甲团北翼战斗群夜间推进,占领朱奇诺夫南侧要道。10月4日,该部队前进至朱奇诺夫东北12公里处,截断了通往莫斯科的主要交通线。

但燃料短缺成为最大瓶颈,战斗群几乎停滞。直至10月5日清晨,油料补给赶到,推进才得以恢复。10月6日,第7装甲团第2营占领当地机场,晚间21时,第69摩步团第2营完成合围,德军第7和第10装甲师会师,形成一个完整的包围圈,苏军四个集团军被困“锅”中。

与此同时,南线由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穿越罗斯拉夫利南部地带,切入布良斯克西侧。10月14日,德军发动总攻,苏军第50、第3、第13集团军遭到合围。德军动用5个军团完成封锁与压缩,形成第二个包围圈。

这两处合围共围困或歼灭苏军88个师,约67.3万人,成为二战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之一。德军仅用11天时间彻底清理战场,消灭被围苏军。苏联方面则紧急调集新兵固守莫斯科外围,战场上已无完整兵团,莫斯科周边几乎成为一片真空。斯大林终于放弃幻想,任命朱可夫接手西方面军,展开全面防御动员。

10月10日,朱可夫上任时,布良斯克已被包围,德军推进至加里宁、卡卢加、莫扎伊斯克防线。苏联最高统帅部连夜制定城市防御计划,动员45万市民修筑壕沟和堡垒,成立民兵团,准备在城区展开巷战。前线则将残余部队与新建部队混编,集中部署在图拉和姆岑斯克方向实施伏击。

图拉方向成为关键突破口。德军试图绕过主防线,从东南包抄莫斯科。苏军调集近卫步兵第1军和卡图科夫第4坦克旅支援,在奥廖尔—图拉公路展开顽强阻击,采取“打完就退”的战术,多次设伏打击德军先头部队。

从10月3日至14日,德军被迫在别廖夫和姆岑斯克一线滞留两周。这段时间成为苏联调整战线的关键窗口。德军推进速度放缓,战线拉长,补给断续,陷入胶着。10月18日,德军虽然突破莫扎伊斯克,但部队已极度疲惫,天气转冷,道路泥泞,空中支援困难,坦克推进速度显著下降。

苏联重新整编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从北、中、南三路发动反击,最终在莫斯科外围筑起坚固战略防线。莫斯科未被攻陷,战线稳固,苏军冬季反攻的序幕即将拉开。

布良斯克战役,成为苏联二战初期最惨痛的教训之一,也深刻暴露了苏联指挥体系的致命弱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千年瓷器定格小鸟围着粮食唱歌 原始青瓷簋(guǐ),来自春秋时期。它的器身贴塑了多只小鸟,它们伸长脖子、挺起胸脯、翘起尾巴,形态生...
原创 术... 公元1223年秋天,就在蒙古第一次西征接近尾声时,竟然遭遇了一场大败。 那就是哲别和速不台带领的20...
原创 同... 《——·前言·—— 刘邦依靠蹭饭最终成为了皇帝,而韩信则因同样的“蹭饭”丧命,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
原创 顾... 在国民党五虎将之中,顾祝同是一个颇为特殊的人物。纵观他的军事生涯,无论是在解放战争期间还是在北伐和抗...
原创 没... 1965年,罗瑞卿从总参谋长职务上退下来后,谁将接替他成为军中热议的焦点。当时坊间流传着毛主席可能会...
青铜象尊“出差”进京27天 正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举办的“看·见殷商”展览又迎来重磅“嘉宾”。从湖南博物院远道而...
汪受宽丨青海玛多秦朝刻石不可信 作者简介 汪受宽,1943年生,江苏东台人。兰州大学教授,现为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先后任...
原创 日... 八路军已经围困日军的炮楼很长时间,尽管多次进攻,但始终未能突破敌人的坚固防线。眼看进展缓慢,指挥官们...
明清墨缘何珍罕?来看明墨文房藏... 六边形的“百爵图墨”,墨面百爵云集,雕工精湛,人物姿态栩栩如生;日本回流的“海会墨”,是明代制墨名家...
原创 吕... 吕布,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会陌生,正所谓“马中赤兔,人中吕布”,这是对一个人出类拔...
洛阳博物馆一青铜文物酷似Lab... 洛阳博物馆一青铜文物酷似Labubu引热议 博物馆: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6月16日,有网友发...
原创 张... 皖南事变,是新四军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场冲突使得新四军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军部几乎全军覆没,原...
原创 苏... 阿尔巴尼亚坐落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西南部,其国土面积和我国海南省相仿。不过,这片土地却陷入了令人深思的...
原创 为... 说起俄罗斯的领土变化,很多人会想到它失去过的大块土地,比如19世纪卖给美国的阿拉斯加,或是苏联解体后...
原创 将... 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古代,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普遍处于中原王朝或北方强大游牧帝国的控制之下。那些雄霸一方的...
原创 朱... 当皇帝年幼时,通常会有一位或多位德高望重的大臣辅佐,以确保国家的稳定与平安。朱元璋在立下儿子朱标为太...
原创 被... 说到“秀才”,许多人对这一职位的印象常常带有一些轻蔑的成分。这种态度的根源,或许来源于影视剧的描绘,...
原创 袁... 袁世凯称帝的计划遭遇了全国的强烈反对,但他主导铸造的“袁大头”银元却意外地得到了民众的认可。1915...
原创 他... 在古代,家族的掌门人通常会在临终前对后代做出一番叮嘱,提醒他们要善待家族成员,维护家族的荣光。然而,...
原创 蜀...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蜀道难,难于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