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整个欧洲已经普遍预料到德国将发动对苏联的进攻。中国方面、英国方面早有警告,甚至苏联自己派出的间谍“佐尔格”也反复传递情报,但斯大林却像是充耳不闻,将这些关键信息统统视若无睹。结果,苏联边境毫无防备,军队也未做好充分准备。德军凭借数十万大军,在炮火骤响中迅速穿透苏联边防,直捣苏联腹地。等苏军反应过来时,前线已经成了火海,斯摩棱斯克和布良斯克等战略要地接连陷落。
这次战役中,德军轻松取得胜利,而苏联则付出了惨重代价。失败的根本原因并非兵力不足,而是苏联高层迟疑不决、决策失误,错失了最佳应战时机。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300万兵力大举越过边境。德军炮火迅速覆盖苏联边防线,空军展开大规模轰炸,摧毁了苏军的多个机场,坦克群迅速深入苏军防线腹地,令苏军措手不及。
苏联边防部队尚未完全反应过来,通讯线路便被切断,大量战机还未升空就被炸毁在跑道上。开战初期,苏联红军损失了数千架飞机和数十个师的地面部队,前线陷入极度混乱,部队失去联系,司令部甚至无法掌握各兵团具体位置,这种瘫痪状态持续了好几周。
斯大林对战争爆发表现出极度犹豫。战争前夕,英国和中国多次发出预警,苏联驻日本大使馆的情报部门连续多日发回密电,确认德国军队正在集结。但斯大林坚信这是“虚假挑衅”,命令军队禁止任何反应性调动,边境部队处于松散状态,重兵却仍部署在苏波边境线上。
正因为如此,德军“巴巴罗萨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北方集团军直指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迅速攻克基辅,中央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方向横扫苏军防线。苏联西线防御溃败,大量重要城市相继失守,部队撤退混乱,战斗力几近崩溃。德国方面本预期三个月内能够彻底击败苏联,这场溃败进一步验证了他们的判断。
到了9月底,德国高层决定加快攻势,发动代号为“台风行动”的攻势,目标是拿下莫斯科,彻底摧毁苏联的中枢指挥。中央集团军群兵分三路进攻,德军第2集团军和第2坦克集团军从南面突破布良斯克,第3和第4装甲集群从北面合围,形成钳形包围,围堵苏联首都。
然而苏联高层依旧判断失误,大量重兵部署在斯摩棱斯克-公路正面,严重低估德军主攻方向。苏军战术仍采用平推式防御,纵深极浅,仅有15至20公里,火力配置极为稀疏,根本无法抵挡德军装甲部队的快速穿插。以布良斯克方向为例,苏军第50、第3、第13集团军合防区的炮兵密度仅约每公里4门,坦克密度更是仅0.3辆,而德军在火炮、坦克和空军数量上均有数倍优势。
苏军战线被拉长成一条细线,兵力跟不上,补给严重不足,通讯系统瘫痪,调动只能依靠临时指挥,完全落后于德军高速推进的节奏。10月2日清晨,德军第3和第4装甲集团从杜霍夫希纳和罗斯拉夫利发起猛攻,当天即突破苏联西方面军防线,直插西翼,数小时内切断苏军第19和第20集团军两翼,令西方面军后方空虚暴露。
德军没有正面硬拼,而是像掏口袋一样,包围苏军主力。10月2日,德军第10装甲师在菲舍尔少将指挥下强渡德斯纳河东岸,全师随后一分为二兵分南北,第7装甲团北翼战斗群夜间推进,占领朱奇诺夫南侧要道。10月4日,该部队前进至朱奇诺夫东北12公里处,截断了通往莫斯科的主要交通线。
但燃料短缺成为最大瓶颈,战斗群几乎停滞。直至10月5日清晨,油料补给赶到,推进才得以恢复。10月6日,第7装甲团第2营占领当地机场,晚间21时,第69摩步团第2营完成合围,德军第7和第10装甲师会师,形成一个完整的包围圈,苏军四个集团军被困“锅”中。
与此同时,南线由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穿越罗斯拉夫利南部地带,切入布良斯克西侧。10月14日,德军发动总攻,苏军第50、第3、第13集团军遭到合围。德军动用5个军团完成封锁与压缩,形成第二个包围圈。
这两处合围共围困或歼灭苏军88个师,约67.3万人,成为二战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之一。德军仅用11天时间彻底清理战场,消灭被围苏军。苏联方面则紧急调集新兵固守莫斯科外围,战场上已无完整兵团,莫斯科周边几乎成为一片真空。斯大林终于放弃幻想,任命朱可夫接手西方面军,展开全面防御动员。
10月10日,朱可夫上任时,布良斯克已被包围,德军推进至加里宁、卡卢加、莫扎伊斯克防线。苏联最高统帅部连夜制定城市防御计划,动员45万市民修筑壕沟和堡垒,成立民兵团,准备在城区展开巷战。前线则将残余部队与新建部队混编,集中部署在图拉和姆岑斯克方向实施伏击。
图拉方向成为关键突破口。德军试图绕过主防线,从东南包抄莫斯科。苏军调集近卫步兵第1军和卡图科夫第4坦克旅支援,在奥廖尔—图拉公路展开顽强阻击,采取“打完就退”的战术,多次设伏打击德军先头部队。
从10月3日至14日,德军被迫在别廖夫和姆岑斯克一线滞留两周。这段时间成为苏联调整战线的关键窗口。德军推进速度放缓,战线拉长,补给断续,陷入胶着。10月18日,德军虽然突破莫扎伊斯克,但部队已极度疲惫,天气转冷,道路泥泞,空中支援困难,坦克推进速度显著下降。
苏联重新整编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从北、中、南三路发动反击,最终在莫斯科外围筑起坚固战略防线。莫斯科未被攻陷,战线稳固,苏军冬季反攻的序幕即将拉开。
布良斯克战役,成为苏联二战初期最惨痛的教训之一,也深刻暴露了苏联指挥体系的致命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