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代的一个清晨,开国上将肖克受邀参加一个纪念大会,回到了他曾为之战斗过的故地。这片土地上,早已建起了一座崭新的纪念馆,馆内珍藏着无数珍贵的历史资料和革命遗物,仿佛每一件都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的光辉与牺牲。
肖克第一时间走进纪念馆,他仔细观看着每一份史料,认真听着讲解员娓娓道来。每当讲解员提到一段历史,他都会停下来,低头思考。然而,随着讲解的深入,他的情绪逐渐发生了变化。他突然打断了讲解员的话,声音中带着几分激动:“你们得给我补发一年的工资,并且还要给我黄埔军校的毕业证!”
在场的人都显得十分困惑,不明白肖克为何情绪如此激动,大家都愣在原地,不知如何反应。肖克说完这些话后,便转身离开了展览厅,径直回到了休息室。毕竟,作为一位老革命,他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地方的领导们感到十分紧张,急忙跟着肖克来到休息室,并向他道歉,恳请老首长指正一番。
肖克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他深吸了一口气,对纪念馆的负责人说道:“处理历史要严肃,要实事求是。”他强调,这种态度不仅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后人负责。他提到,自己一直最欣赏的一句话就是:“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益其恶。” 他解释道,夸奖他人时要真实,不能加上虚假的美化;而讲述他人缺点时,也不能过于夸大,做事要符合事实。
听完这些话,大家终于理解了肖克为何突然发火。原来是因为在参观过程中,一些史料显然有误,甚至带有夸大的成分。肖克也慢慢开始解释原因。首先,他指出,纪念馆中提到他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这一说法完全不准确,甚至是严重错误。因此,他要求纪念馆补发黄埔军校的毕业证。
肖克解释道,1925年冬天,他从家乡的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后,确实计划去广州报考黄埔军校。他还借了一些钱,开始了前往广州的旅程。然而,由于途中突遇大雪,他整整步行了九天才到达韶关,等他赶到广州时,黄埔军校的招生时间已过。无奈之下,他选择了报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这个训练机构性质上和军校类似。后来,黄埔军校扩大规模,将该教练所纳入其中,但那时他早已毕业。肖克感叹道,自己并非黄埔军校的学生,纪念馆这一错误必须要更正。
接着,肖克又提到纪念馆另一处错误。他指出,自己在1934年7月接到军委命令,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而纪念馆却将他担任军团长的时间提前了一年,并且描述他那时已是红六军团的军团长。实际上,那一年他还担任湘赣苏区红八军的军长。所以,肖克请求纪念馆补发一年的工资,以纠正这一不准确的历史记录。
大家这时终于明白了,肖克的不满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因为纪念馆在记录他个人革命历程时,出现了夸大或不准确的错误。纪念馆的负责人立刻表示,这些问题会立即改正,并恳请肖克继续指导和指正。肖克点了点头,再次强调:“对待历史要严谨,这是一种对历史、对人民、对后人负责任的态度。”
此外,肖克还提出了对纪念馆中一些实物和解说内容的看法。他问道,馆内展示的朱德同志曾使用过的机关枪是否属实,关于他冲锋的事迹是否有具体依据。他严肃地指出,作为红军总司令,朱德同志是指挥全军作战的,怎么可能亲自提着机关枪冲锋呢?肖克明确记得,朱德同志在1930年8月被任命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随后成为了红军总司令。在那个时期,朱德已经不可能像早期那样亲自带领士兵冲锋。因此,关于朱德提枪冲锋的故事,是否有误,值得再考量。
肖克进一步解释道,如果是在南昌起义后,红军尚未发展壮大,朱老总亲自带队冲锋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当时红军已经拥有了坚固的根据地,朱德作为总司令更多的是坐镇指挥,决策部署,而不是亲自冲锋。因此,关于朱老总持枪冲锋的史料或许需要重新审视,时间和情节也许有所混淆。
肖克的言辞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更加意识到他对历史的严谨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最后,纪念馆邀请肖克留下墨宝,肖克笑着说:“墨宝不敢有,但我可以为纪念馆写几个字。”随即,他挥毫写下了“求实存真”四个字,寓意深刻。这四个字不仅是肖克思想作风的真实写照,更是他对历史的敬畏与担当。
上一篇:古希腊的经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