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玉 编辑:小玉
建兴十二年秋,五丈原上,蜀汉的国士星辰陨落。诸葛亮在疲惫与病痛中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消息传来,蜀地的百姓纷纷请愿为他立庙祭祀,以表达他们的无尽敬仰。然而,后主刘禅两度拒绝了这一请求。我们透过历史的尘埃,细细剖析史料,会发现这并非是一种怨恨的表现,而是一种更为深远的政治智慧。
那年,诸葛亮已经年届五十四。自建兴十年起,他便为北伐曹魏筹划了三年的准备,终于在建兴十二年发动了第五次北伐。这次他从斜谷道出兵,驻扎于渭滨五丈原,稳固后方。他的目标不仅是战争的胜利,更希望在北伐过程中加强蜀汉的粮草供应。为避免以往因兵员不足、粮草断供而失败的历史教训,他在渭滨一带组织了大规模的屯田,为长期对抗魏军做好准备。
魏国的司马懿深知持久战的威力,于是也选择了坚守。他命魏军背水而筑营,守而不出。两军对峙已超过百日,尽管诸葛亮屡屡派兵前往挑战,但司马懿始终不为所动。在这持续的僵持中,诸葛亮的身体却在不知不觉中急剧衰弱。司马懿派人秘密侦察,得知诸葛亮常常早起晚睡,公务繁忙至极,凡是二十杖以上的惩罚,他亲自过目,吃饭不过几升。由此判断,诸葛亮的时日已不多。
终于,在那年八月,诸葛亮因劳累过度,病重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临终时,他根据预定计划安排杨仪和费祎负责指挥各路军队撤退,魏延和姜维则被指派担任断后任务。尽管他在最后的时刻依旧严谨从容,这位伟大的丞相还是陨落了,震惊了整个蜀汉。
诸葛亮的死讯传到成都后,刘禅的反应令许多人始料未及。年仅28岁的他,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悲痛和冷静。史书记载,在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刘禅悲痛欲绝,甚至一度哭倒在龙床之上。然而,他没有因个人情感而失去政治理智。迅速下达命令,成都实行宵禁,全城进入紧急状态,显现了他在极度悲痛中依然能保持政治敏锐度。
接着,刘禅为诸葛亮追谥忠武侯,并为其素服发丧三日。当诸葛亮的灵位自前线运回成都时,刘禅亲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迎接,以最庄重的礼仪迎接这位为国捐躯的丞相。这些行为,不仅是对诸葛亮的深切敬意,也反映了刘禅对其贡献的高度肯定。
然而,诸葛亮的死却并非全然没有争议。朝中有名为李邈的官员,竟敢向刘禅上奏,提及历史上威胁汉室的权臣吕禄、霍光,暗示诸葛亮权力过大,甚至令皇帝都生畏,恐导致奸臣横行。李邈在奏疏中写道,自己在诸葛亮的威势下常感心惊胆战,如今诸葛亮去世,蜀汉“宗族得全”,形势“大小为庆”。
面对这样的奏疏,刘禅毫不犹豫,立刻将李邈处死。这一举措彰显了刘禅在政治上的果断与对诸葛亮的深厚感情。值得一提的是,朝中并非没有类似李邈之类的声音。李严、廖立、来敏、魏延等人也对诸葛亮的专权有所不满,只是由于诸葛亮生前的威严,他们未敢公开表达。然而,刘禅在面对这些言论时,毅然决然地以实际行动捍卫了诸葛亮的名誉。
诸葛亮去世后,许多官员和百姓纷纷请求为他立庙祭祀,但刘禅因“违背礼制”而拒绝了这一请求。根据汉代礼制,只有皇帝和诸侯王才能享有立庙的荣誉,即使是功勋卓著的臣子,也不能破坏这一制度。刘禅的决定遵循了这一传统,并且经过朝廷广泛讨论,朝臣普遍认为此举符合法理。在严格的礼制面前,个人情感往往显得微不足道。
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策——不再设丞相职务,分散了原本集中在丞相手中的权力。政事由尚书令负责,军权则交由大司马管理,而大将军为最高军事统帅。这一举措体现了刘禅的政治智慧和对权力制衡的深刻理解。他通过这种分权安排,防止权力再次集中在一人手中,避免出现类似诸葛亮那样的专政局面。
虽然朝廷拒绝了立庙的请求,但诸葛亮在民间的影响力并未减弱。百姓们在每逢节日自发地祭祀诸葛亮,形成了广泛的民间祭祀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反映了诸葛亮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也迫使朝廷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在这种强大的民意压力下,刘禅最终作出了立庙的决定。
判断刘禅是否对诸葛亮怀有怨恨,最直接的证据便是他对诸葛亮后代的态度。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诸葛亮去世时年仅八岁,九年后,他不仅娶了刘禅的女儿,而且在短短六年内便被提升至尚书仆射,封为军师将军。这种晋升速度在古代社会几乎不可思议。如果刘禅真的怀恨在心,他完全可以冷落或打压诸葛瞻,但他选择了相反的做法,给予了极大的关爱和支持。
此外,刘禅还继续支持姜维的北伐,前后进行过11次之多。即便在诸葛亮去世后,他依然坚持这一战略,显示出他与诸葛亮在政治理念上的高度一致。如果刘禅真心反对诸葛亮的路线,完全可以停止北伐,休养生息,但他选择了继续推进北伐,这表明他在政治理念上并未改变。
在延熙五年后,再度有人提议为诸葛亮立庙。史书记载,“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即便此时再次有人提出在成都立庙,刘禅依旧没有同意。事实上,在都城为一位臣子立庙,不仅是一种祭祀行为,更是一种政治象征。如果让臣子在都城立庙,可能会削弱皇权,甚至对刘禅的统治构成威胁。因此,刘禅的拒绝展现了他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对潜在风险的敏感度。
诸葛亮去世不到一年,刘禅便通过果断措施处死了数位大臣,这些人或反对诸葛亮的政策,或在诸葛亮去世后试图挑战既定方针。刘禅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有效震慑了政敌,维护了蜀汉的政局稳定。
时间到了景耀六年春,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近三十年。此时,蜀汉的政权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魏国司马昭调兵遣将,准备大举攻蜀。就在这危急时刻,习隆、向充等大臣再次建议为诸葛亮立庙,以凝聚民心、振奋士气。经过深思熟虑,刘禅终于同意了这一提议,为诸葛亮在沔阳建立了庙宇。
沔阳是蜀汉的北方门户,诸葛亮多次北伐的起点。在这里建立庙宇,既是对他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