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灭亡过程中,很多人都将慈禧太后视为罪魁祸首,认为她是导致大清衰败的最大责任人。无数历史学者和公众都把目光集中在她身上,认为她在位期间的种种决策加剧了帝国的困境。然而,另有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葬送”清朝的人并非慈禧,而是李鸿章。李鸿章领导的淮军曾培养出不少懦弱的将领,如叶志超等,且他在与外敌交涉时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这些举措不断削弱了清朝的实力,甚至助长了敌人壮大。最终,内外的多重压力使得清王朝的灭亡不可避免。
也有声音认为,导致清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应是袁世凯。这个被称为“曹操第二”的人物,深得权谋之道,城府极深,善于投机取巧,擅长在不同势力之间游走。他的阴谋手段和心机让清朝政权在他手中逐渐瓦解。
然而,最具发言权的,或许是末代皇帝溥仪,他认为造成清朝灭亡的并非上述三位,而是另外一个人。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月二十四日,清朝皇室迎来了一位婴儿——爱新觉罗·奕劻。奕劻是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孙子,也是永璘第六子辅国公爱新觉罗·绵性的长子。奕劻出生时可谓是含着金钥匙,背景显赫。最初,他仅是二等辅国将军,爵位较低。后来,由于其家族成员接连出事,特别是他的一些亲戚在继承王位时屡屡失误,最终奕劻才得到了部分的继承权。
咸丰二年(1852年)正月,奕劻正式被封为贝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身份逐渐上升。咸丰帝三十岁时,奕劻在一些场合表现出色,最终被提升为贝勒。然而,如果没有发生一件偶然的事情,他的人生轨迹很可能就此定型。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慈禧太后看到一封来自奕劻的书信后,信中的字体清秀优美,让慈禧对这位年轻的王爷产生了浓厚兴趣。
慈禧太后眼光独到,发现奕劻不仅才艺出众,且聪明机智、谈吐得体、行事果断。她对奕劻逐渐产生了好感,开始有意培养这个年轻的王爷。随着咸丰帝的早逝,慈禧太后与慈安太皇太后和恭亲王奕?密谋发动了辛酉政变,掌握了大权。但即使如此,慈禧依然并未完全独揽朝政,慈安和奕?的存在让她心中不满。直至1881年慈安去世,奕?失去支持后,慈禧的权力才愈发稳固,开始独揽大权。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的失败让恭亲王奕訢陷入舆论的漩涡,慈禧太后趁机罢免了他,标志着“甲申易枢”的发生。这一事件后,奕劻顺利进入了清朝的权力核心,成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负责清朝的外交事务,并因此被封为庆亲王,迈向了权力的巅峰。
不过,奕劻的能力远不及恭亲王。他的才干主要体现在溜须拍马方面,精于奉承和讨好上级。他的行为与和珅如出一辙,靠着贿赂和裙带关系升迁,典型的“卖官鬻爵”。有许多官员希望升迁或者逃避责任,就必须向奕劻行贿。奕劻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且几乎没有任何人敢质疑他。
当时,有御史曾上奏,指责奕劻奢侈无度,甚至将自己的私产存入外资银行,而他还收受了一些巨额贿赂。一些贪污案件也曾被揭发,但因为慈禧太后的庇护,奕劻始终能逍遥法外。对于这种腐败的局面,许多人都心知肚明,但在奕劻的权势面前,几乎无人敢于反抗。
然而,袁世凯与奕劻的关系却另有玄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袁世凯通过贿赂奕劻,为了在军机处争取到一席之地。奕劻被袁世凯的慷慨所打动,最终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袁世凯通过奕劻的帮助,逐步掌握了北洋军权,并为最终的政变做足了准备。奕劻则成为了袁世凯的傀儡,随着袁的势力扩展,清朝的灭亡也进入了倒计时。
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当袁世凯的权势达到顶峰时,奕劻依旧如同一个舔狗般在背后拍马屁,送上贺寿礼,甚至以“如弟”自称,足见袁世凯权势之大。随着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相继去世,摄政王载沣试图铲除袁世凯,但却被奕劻一番话吓住,最终未能动手。
辛亥革命爆发后,奕劻依然通过权力斗争,胁迫隆裕太后让小皇帝溥仪退位。溥仪回忆说,如果没有奕劻的插手,清朝可能不会那么迅速地灭亡。因此,他把奕劻视为清朝灭亡的直接推手。
在慈禧的眼里,奕劻的所作所为并非全然不知。据说她一度有意罢免奕劻,但由于一位军机大臣瞿鸿机的不小心泄密,导致这一计划早早暴露。最终,奕劻依旧保持了他的权力地位,而慈禧也未能对其下手。
总之,奕劻的贪污腐化和权力游戏为清朝的最终崩塌埋下了隐患,而他的行为与袁世凯的崛起也为清朝的灭亡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