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12月,自大泽乡起义以来,陈胜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反秦运动中一路势如破竹,连战连捷,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与领导力。然而,终究在他一生的历史旅程中,遇到了最为棘手且致命的对手——章邯。那时,秦朝的军队已经由数十万来自骊山的刑徒组成,经过函谷关、荥阳等地,接连击败了周文和吴广,迅速打破了起义军的防线,直逼陈胜所在的陈县。
很快,陈胜的兵力在陈县溃败,他被迫退守至城父,期望能在这里重新组织力量。然而,命运在这个关键时刻再度对他不公。当他在竭力集结部队时,心腹之一的车夫庄贾却背叛了他,在章邯的威逼利诱下,刺杀了陈胜,彻底终结了这位伟大起义领袖的生命。
回望六个月前,陈胜还曾高呼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壮丽豪言,他的死,一方面使得秦末农民起义陷入低谷,但另一方面,也让刘邦与项羽这两颗璀璨的新星开始在历史的天空中冉冉升起。正如大明少保郭正域所说:“自古乱亡之祸,不起于四夷,而起于小民。秦之强盛,兼并六国,卒之扰乱天下者,非六国也,乃陈胜、吴广一二小民也。”他的英勇与牺牲,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笔浓重的痕迹。
有趣的是,刘邦建立汉朝后,竟罕见地追谥陈胜为“隐王”,并派遣30户丁役守卫其墓地。每年祭祀时,刘邦更是以王侯之礼亲自举行祭奠,尊崇的态度毫不掩饰。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陈胜也赫然出现在“世家”一章中,足见后人对他的崇敬,甚至与孔子、勾践等历史人物并列,实为极高的荣誉。那么,陈胜究竟为这场反秦斗争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才会被后世如此看重呢?他又为何能在短短六个月之内从高峰滑落,走向灭亡呢?
陈胜起义的起点
在秦朝的规制下,贫困的百姓通常居住在闾左,富贵者则居于闾右。年轻时,陈胜也正是一个生活艰难的贫民,靠给他人当雇工度日。那时的陈胜,身为典型的“闾左”之人,过着辛苦而卑微的生活。尽管秦朝劳役和戍役十分繁重,但由于秦始皇的治理思想较为严谨,常常不征调“闾左”百姓。然而,随着胡亥继位,赵高的影响使得秦朝开始频繁征召百姓服劳役,普通百姓的生活愈发艰难。
公元前209年,陈胜被任命为带领屯兵的队长,负责与九百多名农民一起,跟随两名秦吏前往渔阳守卫。队伍途中,连日的大雨使得道路被洪水淹没,行进被耽搁。即使这样,他们也无法按时到达目的地。面对“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局面,陈胜与吴广高声疾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旋即,他们杀死了两名押送的秦军官员,揭竿起义,发动了这场震惊天下的反秦运动。
陈胜的起义力量迅速壮大,短短三个月,队伍便发展到数十万之众,攻占了离咸阳仅百里之遥的戏水一带。甚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也已然脱离了秦朝的统治,局势一片大好。
然而,陈胜的自立为王,成为了他一生决策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攻下陈县后,地方三老提议:“将军身被坚执锐,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面对如此高的评价,陈胜内心喜悦难以遏制,立即宣布自立为王。尽管一些如张耳、陈余等部下仍竭力劝阻他,认为这样做会过早暴露起义的私心,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隐患,然而,陈胜最终还是没有听从劝告。
从荣耀到孤立
陈胜的称王标志着他从一位贫苦百姓转变为一位有权有势的领袖。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他个人作风的急剧变化。在起义之前,陈胜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亲自参与战斗,深得人心。但随着称王之后,他开始远离前线,逐渐沉溺于享乐和权力之中,甚至漠视身处战场的部队。他开始住进深宫,不再亲自指挥军队,甚至将曾经的贫苦朋友抛之脑后,将那些记得旧日艰难岁月的同伴视作威胁,最终做出了杀害他们的决绝行动。
陈胜的不当作风让许多忠诚的将领心生疑虑,不仅如此,他的暴戾行为也让他原本的支持者纷纷对其失望。举例如葛婴,陈胜因称王而将其斩杀,而对于野心勃勃的武臣,陈胜却放任其自立为王,甚至在他引发的“分裂”中选择容忍。这种对待将领的双重标准,无疑让陈胜的权力逐渐陷入困境。
走向衰败
尽管如此,陈胜仍然拥有两张王牌——吴广与周文,这两位将领分别负责攻占荥阳与南阳。遗憾的是,陈胜未能在其他地方积蓄足够的后备力量。孔鲋曾劝告陈胜:“不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不可攻。”然而,陈胜自信过度,并未听从劝告,最终导致了局势的急转直下。很快,周文和吴广相继在战斗中败北,义军主力逐渐被削弱。
接着,章邯重新整顿了秦军,并发起猛烈反击。陈胜的部队节节败退,最终,老巢陈县也面临了危机。孤立无援的陈胜最终撤退至汝阴,并试图在下城父重建力量。然而,命运的转折点终于来临,陈胜的车夫庄贾趁机投降秦军,亲手杀害了陈胜。这一事件标志着陈胜的彻底覆灭。
结局与影响
陈胜的死,标志着“张楚”政权的终结,而刘邦等人则在随后的历史浪潮中崛起。尽管起义未能最终成功,陈胜通过这一历史性的起义无疑为刘邦、项羽等后来的反秦力量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他们的历史地位。陈胜虽然败亡,但他所开创的事业,为后人树立了强烈的反秦斗志,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