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5日,随着苏联红旗的缓缓降下,这个曾经庞大的超级大国宣告解体。然而,就在苏联即将土崩瓦解的前夕,其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却急匆匆地递交了一封辞职信给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令人震惊的是,这位曾经由戈尔巴乔夫一手提拔的亲信,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刻,选择了脱身而退,连夜逃回了自己的故乡格鲁吉亚,似乎故意“撇清关系”。
在谢瓦尔德纳泽担任外交部长期间,他主导了苏联外交政策的和平转型,并积极修复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尽管在那时国内外矛盾重重,谢瓦尔德纳泽的表现还算称职,虽谈不上特别出色,但也算尽到了职责。既然如此,为什么到了苏联解体的关键时刻,他却选择辞职离去,回到了格鲁吉亚?
回溯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全民期待中登上苏联最高权力宝座。之所以被称为“万众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任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表现极为糟糕。二战后,苏联势力范围覆盖了欧洲半壁江山和亚洲部分地区,可惜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这位“苏穗宗”上台后,苏联逐渐偏离了正确轨道。赫鲁晓夫时期,苏军在欧洲干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在亚洲对中国施加压力,勃列日涅夫时代局势愈发恶化,甚至出兵阿富汗,打响了“帝国坟场”的悲壮一战。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一系列激进行动,使得原本稳固的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许多国家对苏联失去信任。
在苏联国内,由于冷战思维严重,经济几乎九成投入军备,民生惨淡,百姓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政府却依旧将重点放在重工业和军事上。这种状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一个看似美好的承诺:“我要让每一个苏联人都能吃上面包、喝上牛奶、开上汽车。”对当时苦于贫困的苏联人民来说,这话简直像救世主的降临,大家甚至将他视为可能再造斯大林的“猛男”。可惜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戈尔巴乔夫虽然胸怀大志,能力却明显不足。
上任后,戈尔巴乔夫不仅在经济上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最核心的还是政治体制的调整以及试图为苏联未来发展“拨乱反正”。他深知,苏联若想脱困,必须打破以往领导人带来的政治僵化和敌对状态。然而,他的改革策略遭到了长期担任外交部长、思维僵硬、坚守旧有冷战思维的葛罗米柯强烈抵制。葛罗米柯自赫鲁晓夫时期担任外交部长,已干了二十多年,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此,戈尔巴乔夫果断罢免了葛罗米柯,将自己一手提拔的谢瓦尔德纳泽扶上外交部长的位置。
谢瓦尔德纳泽接任外交部长时,面临着极其复杂的挑战:一是如何缓和与西方特别是美国及中国的紧张关系,实现外交正常化;二是如何撤出阿富汗这场泥潭般的战争,避免无休止的资源消耗。令人意外的是,谢瓦尔德纳泽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外交手腕,取得了不俗成效。欧洲方面,他积极推动东德与西德的统一,缓和了美苏关系的紧张局势。在对华政策上,他曾在苏联会议上明确指出:“中苏关系恶化已持续二十余年,苏联付出了至少五千亿卢布的代价,双方都有责任和过错,因此必须实现关系正常化。”
事实证明,谢瓦尔德纳泽的判断极具前瞻性。苏联经济困境主要源于体制僵化,经济结构失衡,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衣食住行。如果中苏关系未曾恶化,苏联完全可以通过贸易缓解物资短缺问题,谢瓦尔德纳泽在关键时刻选择转变外交路线,无疑是明智之举。在阿富汗问题上,谢瓦尔德纳泽的努力成功促成了苏军撤军,结束了这场耗时十年的战争。十年间,苏联在阿富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耗费巨大,若能将这部分资源用于国内民生建设,岂不是更有利?
虽然谢瓦尔德纳泽仅担任外长四年,却解决了困扰苏联数十年的外交难题,赢得了不少国内赞誉。但令人费解的是,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他为何选择辞职并回到格鲁吉亚?
进入八十年代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持续四年,前文提及,戈尔巴乔夫是典型的有理想却缺乏执行力。其改革非但未能缓解经济危机,反而加剧了内部矛盾,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几近崩溃。此时,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开始认清现实,意识到继续留在联盟只会越陷越深,纷纷掀起独立运动。立陶宛、拉脱维亚、格鲁吉亚率先打响“脱离苏联”的旗帜。
面对加盟国的独立诉求,戈尔巴乔夫选择派兵镇压,试图强硬维持联盟完整。然而,这一决定遭到了谢瓦尔德纳泽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在戈尔巴乔夫调兵格鲁吉亚家乡时,两人矛盾彻底激化。作为苏联最高领导,戈尔巴乔夫认为必须铁腕阻止国家解体,而谢瓦尔德纳泽却坚持改革必须伴随民主化和地方自治,反对过度集权。曾经戈尔巴乔夫对谢瓦尔德纳泽寄予厚望,甚至有意提拔他为副手,但最终因政治理念分歧,两人无法再协调一致。
深感失望的谢瓦尔德纳泽逐渐认清戈尔巴乔夫的固执与无力,决意不再在这种体制中任职。于是,在1990年12月,也就是苏联解体前一年,他递交了辞职信,选择返回家乡格鲁吉亚,远离中央政治风暴。
然而,次年11月,苏联已是强弩之末,戈尔巴乔夫为了挽救局势,决定召回谢瓦尔德纳泽,希望他能重掌外交,协助应对危机。谢瓦尔德纳泽复职后才惊觉苏联已陷入病入膏肓,重整旗鼓已无力回天。不到一个月,联盟彻底乱了套,苏联名存实亡。
最终,促使谢瓦尔德纳泽连夜逃回格鲁吉亚的,是俄罗斯境内那些仍怀冷战思维的激进派势力。他们将苏联解体归咎于谢瓦尔德纳泽在外交上的妥协,认为他削弱了苏联昔日的强硬姿态,把“北极熊”变成了“窝囊的狗熊”,并誓言在俄罗斯独立后对他进行政治清算。这令谢瓦尔德纳泽惶恐不安,迫使他再次递交辞职信,为保全性命连夜逃离莫斯科。
就在一个月后的12月25日,谢瓦尔德纳泽透过电视屏幕,目睹戈尔巴乔夫做出最后的国情报告,目睹苏联红旗缓缓降下,那个曾经是苏维埃最高象征的联盟,终于走到了尽头,画上了历史的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