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用兵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赶尽杀绝。白起一生指挥的战役,共诛杀了一百多万敌兵。要知道如此傲人战果,可是发生在,使用冷兵器作战的古代。白起是如何奠定了自己,古代歼灭战第一人地位的呢?
一生为秦国征战的白起,曾主导过许多战役,但最著名的却是三场大战。攻伐楚国时,白起不但率军攻陷了楚国王都,他还下令焚毁了楚王先祖陵墓{焚毁敌国宗庙}。
攻伐韩国时,白起不但率军歼灭了韩军主力,他还干净利索,消灭掉前来支援韩国的魏军主力{伊阙之战}。
攻伐赵国时,人数处于相对劣势的白起,却是围歼了全部赵军。要不是秦昭襄王招白起还朝,秦军一战就能灭亡赵国。而白起杀敌最多的战役,就是伊阙之战和长平之战。
伊阙之战:公元前293年,秦国一心想要,打开一条出兵中原的通道。白起奉秦王诏命,亲率大军于伊阙战场,会战由韩、魏、东周所组成的联军。
战争中,白起针对韩、魏两军各自为战的弱点,先是以少量秦军牵制住了韩军主力,随后白起又指挥秦军主力偷袭了,战力相对弱一些的魏军。毫无防备,仓促迎战的魏军迅速溃败。
在韩军惊讶于秦军强悍战力,未来得及支援魏军时,白起亲率秦军主力回师,猛攻韩军侧翼。被两面夹击的韩军溃败而逃后,白起又乘胜追击,全歼联军二十四万余人。
占领伊阙后,白起又挥师攻占了魏国数座城池以及韩国安邑东部地区的多座城池。战败后,韩、魏两国主动向秦国提出割地求和的请求。
此战过后韩国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而秦国则以不可抗之势,开始向中原地区扩张。
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秦军与赵军激战于长平。最初赵军主帅是廉颇,深知赵军战力略逊于秦军战力的廉颇,采取了坚壁清野,被动防守的迎敌策略。但因赵国缺粮,赵王希望赵军能迅速与秦军进行决战,因此赵王用赵括取代廉颇对战白起。
面对急于求战的赵括,白起先是用两万五千秦军截断赵军的归路,同时白起亲自指挥五千骑兵对赵军进行战场分割。随后白起又让秦军轻骑猛攻赵军主力。
兵败后赵军又对秦军大营发动袭击,不想赵军再次兵败{折损五万多人马},被秦军围困。
赵军被秦军围困四十六天后,饥饿难耐的他们竟然自相残杀。最终走投无路的赵军,兵分四队轮番进行突围。
突围失败后,眼见赵军惨状的赵括,决定亲率精兵突围为赵军主力打开归路,不想突围时赵括被秦军射杀,失去主将的四十万赵军随即向白起投降。
赵军主力投降后,白起和身边人商量:之前秦军已经攻占上党,不愿归附秦国的上党太守却率领百姓归顺赵国。为了避免上党重新落入赵国手里,必须将赵军主力全部歼灭,这样才能避免赵军,继续在上党作乱。
最终四十万,赵国降卒被白起下令屠灭。自此赵国再也无法独自抗衡秦国。
咱们来分析一下长平之战,白起采取的三步战术。
一、面对主动出击的赵括,白起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
二、完成诱敌深入后,白起利用麾下骑兵,对赵军进行了战场分割,与此同时白起还派出部分秦军截断了赵军的归路{粮道}。陷入困境的赵军,随即想要与秦军进行决战。
三、折损五万人马后的赵括选择退兵。不想进入长平山谷的赵军,却是落入了白起预设的埋伏圈。被秦军围困后,赵括决定率军突围。
突围失败赵括身死后,无奈的四十万赵军只好选择投降。为了一次性消除隐患,最终白起决定坑杀四十万投降的赵国士兵。
《孙子兵法》上讲:我军十倍于敌时,最好围困敌人。我军和敌人人数相当时,最好全力进攻。我军人马少于敌人时,就要对敌人进行战场分割,然后再各个击破。白起主导的长平之战,显然不符合《孙子兵法》所说的常理。
在人数一比一的情况下,白起就敢对赵军采取战场分割,各个击破的战术,不得不说白起很大胆。也正是因为白起敢于冒险,才实现了古代战争史的一次壮举。可以说白起主导的长平歼灭战,已经达到了灵活运用,不拘泥于兵书的高度。
赵军投降后,白起考虑到的是战略要地:上党。赵军全军覆没,直接加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也可以说白起主导的伊阙之战,帮助秦国顺利打开了进兵中原的通道。而他所主导的长平之战,则帮助秦国奠定了虎视六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