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三国演义》问世后,三国时期的历史便成为了无数人热议的话题,三国人物的形象也因其复杂性与多样性而引发了各种争议。尤其是在刘备与曹操这两位历史人物之间,究竟谁更值得追随?刘备的仁德是出于真心,还是只是伪装的面具?这些问题至今仍困扰着许多人。然而,我们或许能够通过一些三国时期的其他人物,找到一些线索。
提到刘备的好兄弟,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无疑是关羽和张飞,有些人甚至会再提到赵云。但事实上,刘备还有一位和他同生死的好兄弟,他的地位与关羽、张飞不相上下,两人曾结下“刎颈之交”。“刎颈之交”一词,意指生死与共,最初源于古人自尽时习惯用剑割颈,这种友情深厚到可以为彼此赴死,十分罕见。这个与刘备生死相依的兄弟便是牵招。
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或许对牵招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虽然牵招参与过许多重要的事件,而且他的名字也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但实际上,他并不是刘备的部下,而是曹操的重要手下。牵招年轻时曾随同乡人乐隐学习,期间结识了刘备,两人成了莫逆之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投身于更广阔的学习,而牵招则一直追随乐隐。
当十常侍事件发生,乐隐因反对宦官掌权而被宦官杀害时,牵招和其他学生拼尽全力,将乐隐的遗体救出,准备将其送回故乡安葬。途中,他们遭遇了一群山贼,所有人都惊慌逃散,只有牵招坚持留下来求山贼放行,希望能够完成安葬老师的责任。山贼见牵招如此忠诚,且身无分文,便决定放他一马,这一事件让牵招名声大噪。
牵招后来投身袁绍麾下,经历了袁绍败北、投奔乌桓等一系列波折,最终被曹操俘虏,成了曹操的大将,负责北疆的防守。令人注意的是,牵招在袁绍的阵营中有过多次机会背叛,甚至可以投奔刘备,但他始终没有这样做。这表明,牵招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并未如表面看起来那么亲密,他已看透了刘备的虚伪,不再信任这位昔日的兄弟。
刘表去世后,荆州被其子刘琮拱手让出,这一事件让刘备陷入了困境。曹操占领荆州后,许多原本追随刘表的部将纷纷转投曹操阵营,只有少数几人愿意继续跟随刘备。然而,跟随曹操并非所有人自愿,许多追随者心中并不认同曹操的霸道行径,只是在两者之间做出最不坏的选择。曹操手下的文聘便是其中之一。
文聘原本是袁绍的部将,后来随着袁绍败亡转投曹操。当曹操经历赤壁大败,撤出荆州时,文聘并未选择随军撤退,而是留在了江夏郡,负责镇守这一重要地区。曹操对文聘的信任,令文聘深感感动,始终忠诚守卫,直到去世。文聘在此期间成功抵御了孙权的多次进攻,可见他的忠诚与能力。文聘之所以选择投曹操,而非刘备,也能看出他对刘备领导能力的怀疑。
刘备一度获得陈登的支持,陈登建议他去接管徐州。然而,刘备却因过度信任吕布,导致徐州重新失陷。此后,陈登便脱离了刘备,投向了吕布阵营。吕布虽性格粗暴,但陈登始终能提出一些合适的建议。后来,陈登又劝吕布与曹操建立合作,最终吕布败给了曹操,而陈登便顺理成章地转投曹操。这一系列的背叛和投靠,实际上暴露了刘备的许多缺点,陈登未能看到刘备作为主公的决断力,因此放弃了他。
马超,作为蜀汉五虎将之一,其投奔刘备之前经历了无数风波。起初,马超家族惨遭屠戮,妻子被弃,朋友庞德背叛,最后才决定投靠刘备。虽然刘备十分重视马超,并任命其为将军,但马超的处境并未因此得到改善。刘备一度展现出对马超的关心,但很快开始忽视他,甚至对马超实施所谓的“冷暴力”。这种忽视让马超的心理负担加重,甚至表现得越来越焦虑和抑郁,久而久之,马超便显露出精神上的问题,常常表现得如同一个受气的孩子,而非一位雄心勃勃的将军。马超的早逝,无疑也说明了他在刘备麾下并未过上幸福的生活。
同样,东吴的甘宁和丁奉也对刘备的虚伪有所察觉。甘宁在建安七年曾有机会投奔刘备,但最终选择加入孙权阵营。甘宁不仅看出刘备并非明主,且认为刘备和刘表本质上并无区别。丁奉的情况则更加直接,他对刘备借荆州不还心存怨恼,始终没有选择支持刘备,而是在东吴扎根。丁奉不仅是东吴的能臣,也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成为了百姓心中的“总管菩萨”,而刘备却始终没有为百姓做过什么实质性的贡献。
综上所述,牵招、文聘、陈登等人虽然曾与刘备共事,但都因刘备的虚伪和摇摆不定而最终选择了曹操。马超虽然被刘备重用,但其在蜀汉的生活并不如意。东吴的甘宁与丁奉也因看透刘备的为人,选择了投向孙权与东吴。刘备的形象在这些人物的选择中逐渐显现出其虚伪与不足,这也让我们对刘备的“仁德”产生了深刻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