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持续了276年,历经了十六任皇帝的治国。然而,真正推动明朝历史重大变革的,却只有两位皇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朱棣。
在朱元璋临终时,他曾反复告诫后代,不要攻打安南,认为这会引发国内的混乱。然而,朱元璋去世后,身为第三任皇帝的朱棣并未听从父亲的忠告,反而选择了进攻安南。尽管他最终成功地将安南纳入了明朝版图,但也给大明王朝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那么,安南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为何朱元璋会警告后代不攻打安南?而朱棣为何仍然选择了违背父命,发动战争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原因?
其实,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古代的越南并非我们现在所称的“越南”,而是由许多部落组成的“百越”族群。早在黄帝时代,我国人民与百越地区的人们就有过接触,甚至在后来的历史中,蜀国的末代王子蜀泮曾带领部落征服百越,建立了“瓯雒国”,这也是越南的雏形。
瓯雒国最终被秦朝所灭,秦始皇时期的一位将领在此建立了南越王朝,但不久后南越也被汉武帝所消灭。随后,越南地区长期处于中国的统治之下。直到五代十国时期,越南逐渐脱离了中国的直接控制,并最终在丁朝时期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正式脱离了中国的统治。
然而,丁朝成立后的两年内,丁朝接受了宋太祖的册封,成为了宋朝的藩属国,虽然他们并不承认自己是宋朝的属地,只是对外宣称自己为宋朝的藩属。之后,在元朝建立之前,越南又曾成为蒙古帝国的藩属国,但在元朝建立后,他们再次成为了中国的藩属国。
随后,明朝的成祖朱棣进攻安南,并将其纳入明朝的版图。回顾历史,越南曾是我国的藩属国之一,先前的历代王朝并未对越南的进攻产生太大影响。然而,到了朱元璋时期,为什么他会特别警告后代不要攻打安南呢?这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作为一位曾经流浪乞讨、经历过艰难生活的帝王,他对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早期的“行讨”经历让他看到了社会的冷暖,塑造了他理想中的统治方式——让天下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成为皇帝后,他始终致力于改善百姓的生活,并着手进行许多关乎民生的改革与建设。
朱元璋并不像其他皇帝那样急功近利,他的统治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关怀。他不仅大力推动行政清廉,甚至提出了“我想让天下的官员都能清正廉洁,让百姓没有冤屈可诉”的豪言壮语。同时,他也提出了外交政策,宣称:“我们身为大国,应当以德服人,不能随便动用武力。”这句话,展现了他对于国家战略的深远考量。
虽然朱元璋也曾有过攻打安南的想法,但他看到了安南与中国之间文化差异巨大,战争所带来的麻烦不可小觑。毕竟,如果征服安南,是否要消灭这里的民众?朱元璋显然并不愿意看到那样的血腥场面。即便他手下掌握了大量兵力,能征善战,但他依然避免了这场战争,因为他清楚,古代的战争并非只有敌军才会付出代价,平民的伤亡也是不可忽视的。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认为,安南并不会对明朝造成直接威胁。因此,他选择放任不管,甚至在临终时,他向后代发出警告:不要进攻安南这片土地。然而,朱元璋去世后,局势发生了变化。朱棣发动靖难之乱,成功夺得皇位,并在此后决定进攻安南,这一决定直接违背了朱元璋的忠告。
朱棣,作为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是一位具有巨大野心的帝王。他不可能只满足于现有的局面。他早在发动靖难之乱之前,就公开表示:“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但我有统一天下的志向。”朱棣成为皇帝后,立即着手进行对外扩张,尤其注重海外事务,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表现出他不局限于国内的狭隘视野。
当安南发生内乱时,安南的民众请求朱棣的援助,朱棣终于找到了发动战争的正当理由。他虽然早有进攻安南的打算,但一直受制于朱元璋的祖训和朝廷的反对。此时,内乱为他提供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朱棣立刻决定派遣三十万大军征讨安南。很快,安南便成为了明朝的附属国。
然而,尽管安南被纳入了明朝版图,但治理的难度远超预期。安南人民与明朝的习俗、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统治的难度可想而知。即便在明朝军队的镇压下,当地依旧爆发了不少暴动,且暴动持续不断。到了朱棣去世时,安南的治理状况仍不理想。
朱棣临终时,他深感后悔,曾对亲信说:“我虽然扩大了明朝的疆域,但也为后代带来了许多麻烦。”由此可以看出,朱棣对攻打安南的决定深感懊悔,同时也证明了朱元璋的眼光独到,能预见到日后可能带来的问题。
朱棣去世后,安南的反明力量逐渐壮大,明朝对安南的影响力开始下降,最终安南彻底摆脱了明朝的控制。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越南已经脱离了中国的统治,但他们的国号“越南”依旧是由中国皇帝所赐,嘉庆皇帝当年为他们赐予了这个国号。
中越两国的历史渊源深厚,近代时期,我国曾多次援助越南,帮助其抵抗外敌入侵,提供大量的物资支持。可惜,越南在得到中国的帮助后,却反过头来做出背叛行为,甚至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与中国发生了长时间的冲突。这段复杂的历史,充分展现了中越两国深厚却充满矛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