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说过杨业,民间故事里称之为“杨令公”。
雁门关一战,他带着几千人马,硬是顶住了辽国几万大军的进攻,保住了北宋的北大门。这事儿传到朝廷,皇帝都夸他“忠勇无双”。
还有狄青,立下赫赫战功,被老百姓称为“狄青大帅”。
狄青原本是个小兵,靠着一身本事一步步爬上来,在西北跟西夏人干仗时,他指挥得当,用兵如神,把西夏人打得落花流水。
种师道也是个狠角色,带兵打仗,指挥若定,让敌人闻风丧胆。
他是个老将,经验丰富,他带兵讲究策略,不是蛮干,而是智取,所以在边疆防线上,他守得稳稳当当。
这些将领,在北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宋时期,边境不太平,北边有辽国虎视眈眈,西边有西夏捣乱,这些名将就是朝廷的顶梁柱,靠着他们,北宋才能稳住江山,不至于被外敌一口吞掉。
这些将领的共同点就是实战经验丰富,打仗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刀真枪地拼出来的。他们手下带的兵,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北宋的军队在当时算得上是一支劲旅。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这么多名将存在,为什么北宋就是收复不了燕云十六州呢?
要揭开这个问题,就要先搞清楚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
燕云十六州是北宋的一块心病。
简单说,它就是今天北京、天津一带的十六个州郡,包括幽州(现在的北京)、云州(现在的大同)这些地方。为啥北宋那么想收复它呢?因为它太重要了,重要到关乎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你想,北宋的都城在开封,离北边边境不远。燕云十六州正好在开封的北面,像个天然屏障,控制着进出中原的要道。谁控制了燕云十六州,谁就掌握了中原的北大门。
这地方山多河多,易守难攻,北宋要是拿回来,就能挡住辽国的骑兵,保护自己的腹地安全。反过来,辽国占着它,就能随时南下,威胁北宋的心脏地带。
历史背景是这样的:燕云十六州原本是中原王朝的地盘,但在五代十国那会儿,后晋的皇帝石敬瑭为了当皇帝,向辽国求助,就把这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
这事儿发生在公元938年,从那以后,燕云十六州就成了辽国的囊中之物。
北宋建立后,开国皇帝赵匡胤就念念不忘要收复它,因为这关系到北宋的国防安全。
辽国骑兵从燕云十六州出发,几天就能冲到开封城下,北宋的皇帝睡觉都不踏实。所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不是小事,而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战略。
北宋的皇帝们,从太祖到太宗,再到后来的真宗、仁宗,都把这事儿当成头等大事。
但问题来了,燕云十六州在辽国手里,人家经营了几十年,早就固若金汤。辽国在那儿修了城池,驻了重兵,还利用当地汉人当帮手,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北宋想打回来,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而且,这地方的地理位置特殊,它连接着草原和中原,辽国靠它控制贸易路线,获取财富。
北宋要是收复了,不仅能增强国防,还能打通经济命脉。可现实是,北宋的军队再强,面对辽国的防御体系,也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使不上劲。
这就像你想抢回自家后院,但后院被邻居修了高墙,还养了恶狗,你硬闯的话,代价太大。北宋的名将们,比如杨业、狄青,他们打仗厉害,但面对这种大战略目标,光靠个人勇武是不够的。军事行动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北宋缺的就是这个“人和”,朝廷内部总出幺蛾子,打仗时后勤跟不上,士兵们士气低落。
这些因素叠加起来,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成了一个看似近在咫尺、实则遥不可及的梦想。
所以,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不光在它的地理位置,还在于它暴露了北宋的软肋。北宋有名将,但整个国家机器运转不灵,收复行动一次次失败。
接下来,咱们就得聊聊北宋是怎么尝试收复的,那些名将们带队出征的故事,可精彩了,但也让人唏嘘不已。
北伐的挣扎与挫折
北宋的皇帝们,为了燕云十六州,可没少折腾。其中最出名的一次大动作,就是宋太宗赵光义亲自策划的“雍熙北伐”。
这事儿发生在公元986年,距离石敬瑭割地已经过了快五十年。宋太宗雄心勃勃,兵分三路:东路军主将是曹彬,负责吸引辽军主力;中路军由田重进率领,西路军交给名将潘美和杨业,目标是收复云州(大同)等要地。
听起来计划很周密吧?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东路军曹彬孤军深入、粮道被断,在岐沟关被辽军主力堵住,打得溃不成军。中路还算稳住阵脚,可西路的潘美和杨业最惨。
他们本来打下了云、应、寰、朔四个州,形势一片大好。结果东路军一崩盘,辽国名将耶律斜轸带着大军猛扑过来,潘美迫于朝廷之前的严令催促进军,不敢撤退。
杨业经验老道,坚持说必须避开敌军锋芒,结果监军王侁跳出来羞辱他:“你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畏敌不战,是不是有二心?”(“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这话太重了,硬是把杨业逼上了绝路。
杨业出征前含泪说:“此行必不利!大家等着到陈家谷口接应我,或许还有生路。”结果呢?他血战半天,冲到约定地点一看,潘美的军队早就提前撤走了!《宋史》写杨业“身被数十创”,“马重伤不能进”,最后被俘,绝食三日而死。他儿子杨延玉也战死沙场。
这就是陈家谷之败,是整个雍熙北伐最悲壮的一幕。名将杨业,没死在敌人最强的攻势下,却栽在了自己人的无知和算计上!
雍熙北伐彻底失败,暴露了北宋北伐的最大软肋:皇帝瞎指挥、文官乱干涉、前线缺协同。宋太宗本人打仗水平远不如他哥赵匡胤,还喜欢在千里之外给前线将领画“阵图”(作战阵型示意图),逼将领必须按他画的图布阵打仗。这不是拿前线将士的命开玩笑吗?
还有,他总派皇帝亲信当监军,仗着权势对打仗一窍不通却事事干预,逼得真正的将领束手束脚。这种北伐,能不失败吗?
雍熙北伐之后,北宋再也不敢主动大规模进攻辽国了。哪怕宋真宗时期辽国大军压境(1004年),北宋名将李继隆在澶州城下重挫辽军精锐(射杀辽军主帅萧挞凛),明明占了上风,朝廷却吓得要命,赶紧签了“澶渊之盟”。这个盟约内容很憋屈:宋辽是“兄弟之国”,辽是兄,宋是弟!北宋每年要“赐给”辽国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美其名曰“岁币”,本质就是“保护费”!
靠花钱买平安虽然维持了百年和平,但燕云十六州?更是彻底没指望了。一次次的折腾,把北宋那点锐气和信心,都磨平了。
名将光环也是枷锁
你说北宋没名将吗?有!像狄青、种世衡父子这样的将领,能力绝对过硬。狄青在西北打西夏,“面涅将军”(脸上刺过字,身份低微)凭战功一路升到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打仗又猛又聪明。
种世衡在西北前线造“清涧城”(要塞),训练“种家军”(北宋西军精锐),和西夏周旋得有声有色。他的儿子种谔、种师道后来也都成了抗夏、抗金的名将。这些人本事差吗?不差!
真正捆住这些名将手脚的,是整个北宋的制度与风气。
第一根枷锁叫“以文制武”。这是北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祖宗家法。老赵自己是武将出身,搞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他就特别怕手下将领也学他这招!所以他杯酒释兵权,把能打仗的老将解职回家享福。
他规定军队不能只听将领一个人的,打仗时得由文官(比如宣抚使、转运使、监军)掌大权、管后勤、甚至指挥军事。这些文官大部分是科举出来的书生,哪懂打仗?偏偏权力还很大,比如前面逼死杨业的监军王侁就是个典型。
文官们就怕武将立功太多,威胁自己地位,宁可打输也别让武将出头!狄青当上枢密使那么大的官,就因为武将身份,整天被文官们排挤诋毁,最后郁郁而终。
武将在这种环境里想施展抱负?太难了!
第二根枷锁是“经济失血”。北宋不缺钱吗?错!它可能是中国古代最富裕的王朝之一。但北宋的钱花哪去了?花在“三冗”上:
冗兵:害怕造反,把没饭吃的农民都招进军队当兵养起来,军队人数爆炸增长,战斗力却很低(当兵是为了混饭吃,不是打仗)。最多时超过120万人!养兵费用占了国库七成!
冗官:为了笼络读书人,科举大开方便之门,官员多如牛毛,官位不够就发明一堆虚职,人浮于事也要发工资。
冗费:花钱买和平的“岁币”年年交;皇室宗亲、特权阶层、寺庙道观的挥霍享受也得靠国家买单。
这就像一个富得流油但浑身是窟窿的胖子,赚的钱都用来堵窟窿了,哪还能匀出大钱去装备一支能横扫强敌的野战精锐?精锐骑兵装备不起(好马、铠甲、重武器都贵),后勤补给也跟不上大规模持续作战(北伐打到辽国腹地需要源源不断运粮食)。
雍熙北伐失败就败在粮草不济!这种消耗谁也扛不起。
第三根枷锁是“皇权猜忌”。宋太宗以后的好几个皇帝,军事能力不行,胆识气魄更不行。宋太宗自己瞎指挥害死杨业。宋真宗明明打胜了澶州一仗(辽军主帅都死了),却吓得要签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
后来的皇帝更是安于现状,贪图享乐,对北伐收复失地根本提不起干劲和魄力了!皇帝们最怕的是将军兵权太盛,威胁皇位。
所以宁愿维持稳定(哪怕是耻辱的稳定),也不肯放手让将领去冒险搏一搏。这种心态下,名将再有本事,也只能当个“救火队员”,在局部冲突中出力,无力改变国家整体的颓势。
皇帝觉得岁币交了还能忍,打仗再失败可能皇位不稳,自然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失地的代价
“失燕云则祸必中于邦本”,这话一点不假。北宋当时没真正感觉到疼,是因为它在澶渊之盟后过了差不多一百年安稳日子。但它欠下的债,总归要还的。
北宋为什么一直没法组建强大的骑兵?燕云十六州在辽国手里!那是北方最重要的养马地!
北宋的马只能靠西北和川陕,数量、质量都差一大截。没了马场,你怎么跟人家游牧民族的铁骑抗衡?结果就是军队变成了以步兵为主的大规模防御部队,只能在边境线上修城堡(要塞防御战)。
进攻?太难了!
更要命的是地理屏障的丢失。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天然长城,长城也在辽人手里控制着。北宋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河北一带拼命挖人工河(水长城)。但这有什么用?只能延缓一下敌人骑兵的速度。
到了宋徽宗时,发生了更滑稽又悲剧的事,“海上之盟”。为了联金灭辽、幻想能收回燕云,北宋居然和女真人的金国结盟。
结果金国灭掉辽国后发现:这个南朝(宋朝)虚弱得超乎想象,军队简直不堪一击!他们转头就南下攻宋,轻轻松松打破了开封!靖康之耻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了,两个皇帝当了俘虏,北宋灭亡,历史进入南宋。
南宋的岳飞、韩世忠等名将打得再好,也很难收复北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敌人铁骑可以一路平推到江淮一线!南宋的防线被迫一再后撤。
元朝末年,朱元璋北伐灭元时,大将徐达成功攻克元大都(北京),这才真正意义上收复了燕云故地。
从公元938年石敬瑭割地,到1368年徐达攻占大都,整整430年!这段失地史成了中原王朝挥之不去的战略阴影。
回头想想,北宋的名将并非无能,狄青、杨业、种世衡这些人都有真才实学。
北宋收复不了燕云十六州,根本原因是制度把自己锁死了,自废武功的祖宗家法、挥霍无度的三冗开支、保守懦弱的皇权心态。这些东西把名将们闪光的才能死死困在了无形的樊笼里。
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一个只懂赚钱、不会养兵、不善用将、没有战略定力和决心的国家,即使拥有再顶尖的将领,也难以实现宏图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