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辅政大臣,通常都是在老皇帝治下久经考验的重臣。这些人通常因其出色的才干和丰富的经验,在辅佐新帝处理政务时不成问题。问题往往出现在一个关键点:这些老臣在老皇帝在世时,或出于对皇帝威严的敬畏,或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恪守忠诚,不敢逾越半步。但当新帝继位,这些辅政大臣掌握了实权,成了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这种极大的权力空缺让他们可能会心生别样的想法:比如对年轻的帝王不恭敬,对下属不谦和等。简单来说,辅政大臣实际上是以二三把手的身份,掌控了实际的一把手权力。即便辅政大臣没有篡位的野心,但他们在新帝亲政后,很可能会背上权臣的罪名。
辅政大臣的角色并不好扮演。虽然新帝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但由于其年轻或缺乏治国经验,实际上依赖辅政大臣处理政务。新帝虽然坐拥权力,但实际上朝廷的实权往往掌握在这些辅政大臣手中,这就为他们与幼帝之间的权力斗争埋下了隐患。以汉朝的霍光为例,尽管汉宣帝表面上非常尊敬霍光,实际上他内心深处对霍光心存忌惮。霍光死后虽然以皇帝规格下葬,但霍家的命运在霍光去世后也急剧下滑。三国时期辅佐刘婵的诸葛亮,虽然得以善终,但诸葛亮去世后,刘婵长久压抑的不满得以宣泄。
再说到清朝,在末代皇帝溥仪之前,清朝共有三位幼帝继位。因此,清朝先后三次任命辅政大臣,共有14位辅政大臣。然而,只有1位真正善始善终。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尽管他有十一子,但只有三位有资格继承皇位:皇长子豪格、皇九子福临和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豪格虽然年长于多尔衮,但凭借自己的战功和地位,成为了和硕肃亲王,而多尔衮虽然年幼,却因父亲的宠爱和战功得到极大的信任,成为了皇太极的重臣。
然而,皇太极去世后,豪格和多尔衮为争夺皇位而互不相让。最终,由于庄妃的影响力和索尼的支持,福临成为了新帝。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一同辅政,开始实际掌握朝政。尽管多尔衮并未如愿登上皇位,但他通过巧妙的手段,逐步削弱了其他宗室和大臣的权力,确保了自己的影响力。在他任辅政王的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权力集中的措施,包括重新排序八旗,并通过控制六部来削弱其他王公的权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尔衮开始清除威胁他权力的人。他首先将豪格秘密囚禁并致死,接着将济尔哈朗从辅政王降职,并通过收集罪证将其彻底排除。济尔哈朗的亲王爵位被剥夺,虽然他后来恢复了爵位并立下战功,但仍然无法插手朝政。多尔衮的权力持续扩大,直到他去世后,顺治帝得以亲政。
顺治帝继位后,开始了亲政之路,而多尔衮去世后,他的死成了大清朝权力斗争中的一大转折点。多尔衮去世后,尽管他被追封为义皇帝,但他的罪行也被揭露,最终被定下十四条大罪,所有封号都被撤销,甚至被开棺戮尸。虽然济尔哈朗经历了多年的压制,但在多尔衮去世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恢复了权力。
康熙帝继位时年仅8岁,因此也需要辅政。孝庄皇太后选择了四位辅政大臣来帮助康熙,其中包括了赫舍里氏家族的索尼、遏必隆、鳌拜和苏克萨哈。四位辅政大臣最初都尽职尽责,为朝廷做出了很多贡献,包括支持南明永历帝的除掉,鼓励开垦荒地,减免赋税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四位辅政大臣的权力不断膨胀,彼此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特别是鳌拜,他开始联合遏必隆扩展自己的实力,排挤其他大臣。康熙帝最终对鳌拜的权力进行了彻底清算,将其捉拿并加以惩处。
尽管鳌拜在康熙帝亲政后依然不愿放弃权力,但康熙帝最终成功除掉了鳌拜,朝廷内的其他辅政大臣也开始受到清算。最终,遏必隆虽然仍保留了爵位,但其政治影响力大不如前。康熙帝的处理方式展现了他极高的政治智慧,他在与辅政大臣之间的博弈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权威。
至于咸丰帝,他在病逝前为同治帝选定了八位顾命大臣,然而这些大臣的结局却大多不幸。包括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固伦额驸景涛等,他们都在祺祥之变后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虽然景涛最终复职,但他失去了曾经的权力地位。其他顾命大臣如肃顺、穆荫等人,也因为权力斗争的失败,最终落得悲惨结局。
清朝的辅政大臣,多数都未能善终。正如《资治通鉴》中所言:“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 大清的辅政大臣在握有权力的同时,往往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