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人们对他的评价往往褒贬不一。有些人感激他修建了长城,保卫了百姓的安全;而另一些人则批评他暴虐无道,凭借严苛的法律惩治百姓。还有人认为他是千古明君,开创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政策,但也有声音说他德不配位,不该当上皇帝。
俗话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人无完人。今天我们评价秦始皇时,既要肯定他的历史功绩,也不能忽视他极端做法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过,既然这已经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也不必再过于纠结于其中的得失。
我们知道,秦朝在秦二世即位后迅速灭亡。那么,秦始皇的后代们究竟去了哪里?他们的生活又是如何的呢?经过专家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秦始皇的后代如今主要集中在三个姓氏中。
众所周知,秦始皇召集了全国的能人异士,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最终灭掉了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成为了天下的主宰。历史上,没有哪个帝王能够像他一样一统天下,而秦始皇做到了,这使得他不禁感到自豪和骄傲。人性中总有自私的一面,享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后,秦始皇开始有了永世独占江山的野心。为了确保这一切能够持续下去,他希望后代能延续这份荣耀,甚至为此改名“秦始皇”,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够继位,继续繁荣大秦。
然而,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始皇虽然费尽心血打下了这片江山,但如果自己的后代不能胜任治理江山,那岂不是白费力气。因此,他不仅寻找长生不老的丹药,企图永生统治,还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儿子们,试图选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秦始皇有33个子女,相比起许多帝王只有几个子嗣来说,秦始皇的子女可谓众多。因此,在这么多子女中找到一个能够担大任的继承人并不难。经过一番考量,秦始皇最终将眼光投向了公子扶苏。
扶苏虽然是秦始皇的亲生儿子,但他与父亲的暴虐和冷酷截然不同。扶苏为人谦和有礼,待人接物温文尔雅,无论是朝堂上的大臣,还是街头巷尾的百姓,他都能平等对待,礼节周到。秦始皇听闻这些,感到非常满意,他认为,扶苏如果能继位,必定会凭借自己的德行赢得民心,从而继续巩固和延续大秦江山。
然而,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秦始皇还未来得及宣布扶苏为太子,他就因病重即将去世。在弥留之际,秦始皇将扶苏召回京城,命令他继承皇位。得知消息的扶苏急忙赶往京城,但最终却晚了一步。
实际上,秦始皇的病重消息早就传到了赵高耳中。赵高立即召来胡亥,鼓动他杀掉扶苏,夺取皇位。胡亥虽为秦始皇的儿子,但他却毫无才能,平时只知享乐,且脾气暴躁,经常惩罚下人。面对赵高的挑唆,胡亥内心忐忑,担心若被父亲发现,自己就会遭殃。
然而,胡亥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秦始皇很快去世,胡亥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他立即伪造了遗诏,宣布自己是秦始皇所指定的继承人,并派人埋伏扶苏,准备置他于死地。借着赵高的支持,胡亥成功篡位,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对于胡亥来说,登上皇位不过是另一个开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迅速除掉了所有潜在的威胁,首先杀死了扶苏。随后,他又找借口,将自己的兄弟姐妹逐一杀害,甚至连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公主也未能幸免。秦始皇若是知道胡亥如此屠戮亲人,恐怕会在黄泉之下都不得安宁。
至此,秦始皇的家族几乎在胡亥的屠杀下覆灭,曾经枝繁叶茂的秦朝皇室,如今只剩下胡亥一人。这是多么悲凉的结局。
那么,秦始皇的后代为何会出现这三个姓氏呢?这也为秦二世灭亡后的秦朝衰落找到了答案。由于胡亥的残暴,秦始皇的皇族几乎被消灭殆尽,导致再也没有人敢自称秦始皇的后代。
事实上,史书记载,秦始皇确实还有一些后代存在,只是他们的姓氏并非嬴,而是改姓了其他姓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胡亥即位后,许多有远见的皇亲贵族预感到大秦帝国的危机,纷纷将自己的孩子秘密送往他乡,或者让忠实的仆人带着他们逃亡。这些孩子为了避开追杀,只能隐姓埋名,过上平凡的生活。有些人甚至在胡亥大规模屠杀皇族时趁乱逃脱,开始新的生活。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不得不改姓。但这些后代又不忍忘记自己的祖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们选择了与“嬴”同音的姓氏:“秦”,“银”,“寅”。这三个姓氏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们不仅与秦始皇的名字有着密切的联系,还能帮助他们在隐匿身份的同时保留一丝血脉的延续。
“秦”显然是为了纪念始皇帝的故乡和血统,而“银”和“寅”则是与“嬴”同音的字,既能隐瞒身份,又能悄悄保留对祖先的敬意。
或许胡亥在临终时会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悔不当初让父亲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毁于一旦,悔过自己为了一己私欲杀害了手足亲人,最终甚至连复兴秦朝的希望都被自己亲手断送。然而,历史终究没有“如果”,这一切已经无法挽回。只可惜,秦始皇一生的努力,最终被胡亥的自私和暴虐摧毁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