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云亡周社墟,古今坟典悉烧除。”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可即便如此,他依旧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即“周秦之变”的时代挑战。
秦朝的建立,并非偶然,而是历代秦王自秦孝公时期起,借助商鞅变法、强化国力的一步步积累,最终走向了这场历史大变革。这一过程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毕竟,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强势崛起,得益于其统治者的出色素质与关中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正因如此,秦始皇在群雄争霸的时代,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者。但如果秦朝无法有效地解决统一后的内部分化与文化融合问题,那么这个刚刚崛起的帝国很可能会成为短暂的胜利者,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败下阵来。
在这其中,汉字的统一政策无疑成为了秦始皇重中之重的关注领域。而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历史书中简短的“书同文”四字所能表达的深远意义。
要想真正理解秦始皇的汉字政策,不能只停留在秦代,而应将视野拉回先秦时期,关注甲骨文的演变。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文字形态之一,具有极强的象形特征。其发展过程中,文字往往以图形为基础,力求精准再现事物的外形,因此也充满了复杂性。特别是当甲骨文所代表的事物愈加复杂时,文字本身的构造也愈加庞大。即便如此,商朝时期的人们依然愿意付出极大努力来创造这些庞大且难以理解的文字。一些复杂的字形,甚至占据了原字的四五倍面积。
这种对细节的固执,使得甲骨文变得异常难以理解。而它的自由度同样成为其规范化的最大障碍。商朝时期,人们并未像现代人那样接受过严格的写字训练,对于字形的规范和书写的准确性也并不太在意。因此,甲骨文中常常出现不同的写法,甚至同一个字有数十种不同的形态。这种混乱的局面,给文字的普及和传播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幸运的是,商朝的疆域较小,甲骨文的主要使用场景局限于祭祀和占卜,因而这种混乱的局面并未引起太大问题。
然而,到了周代,情况却发生了显著变化。周代是中华文明迅速扩张的时期,周边的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陆续被纳入到中华文明的影响范围内。与此同时,周代实施分封制,各个诸侯国有着相当大的自治权。随着周朝的不断扩展,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与周边民族的影响逐渐加深,文字也开始呈现出日益分化的趋势。尤其是平王东迁后的东周时期,周王室的权威大大削弱,各诸侯逐渐掌握了文化主导权,古文字的表现形式也变得愈加复杂多样。
在战国时期,随着各国文化的独立性愈加增强,同一文字在不同国家中的书写方式差异愈加明显。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百寿图”中的“寿”字,其大部分写法都出自先秦时期。由此可见,先秦时期文字的混乱程度之大。而这种文字的多样性,虽然某种程度上显示了文化的繁荣,但却给商业和国家的统一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没有统一的文字,不仅会增加沟通的成本,也会对文人的跨国交流造成障碍。尤其是在战国时期,许多谋士和文人周游各国,若无法掌握各国的文字,便很难完成他们的政治使命。
这一时期的文字混乱,正是先秦时期诸侯割据与文化多样性的映射。国家的分裂催生了文字的分化,而文字的分化则进一步助长了地方主义。这种恶性循环,成为战国时期统一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秦始皇的铁腕政策,则最终以一种近乎意外的方式结束了这一切混乱。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秦始皇少年时期生活在赵国邯郸,长大后才回到秦国。他深知秦赵两地在文字上的巨大差异,因此,继位不久,他便命令李斯和赵高整理先秦时期的各种文字,结合大篆与齐鲁地区的“蝌蚪体”,最终创造出一种名为“小篆”的文字体系。小篆,不仅形态美观,且书写规范严谨,圆润内敛。然而,这一文字体系并非是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更像是对先秦文字的整合与总结。其风格中仍然保留了象形的特点,书写线条圆润流畅。这使得小篆的强制推广效果远不如预期,未能在民间广泛应用。
汉代的许慎曾总结:“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意味着,尽管秦始皇费尽心思推动小篆的普及,但其在民间的应用远未达到文字统一的目标。古文字依旧广泛使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秦始皇的努力是徒劳的。毕竟,小篆的推广无疑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事件,对文字的演变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在秦始皇的文字统一政策中,有一项关键举措,至今仍然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个政策,便是著名的“焚书坑儒”。
关于“焚书坑儒”的争议历久弥新,然而其对古文字的毁灭性影响却是无可否认的。焚书的初衷,是为了打击反对势力并愚化民众,但秦朝强大的国家机器使这一政策的执行范围广泛,几乎所有的书籍都被烧毁,留下的仅是咸阳的孤本。在这个过程中,古文字遭受了致命一击。古文字本就依赖代际传承,孩子们通过背诵书籍来学习认字,书籍的种类直接决定了他们能掌握多少文字。焚书坑儒,让一代人被迫断绝与古文字的联系。这对依赖代代相传的古文字而言,无异于判了死刑。
尽管汉朝建立后,部分古籍通过私藏与口述得以保存,但古文字早已失去了主流地位。此后几千年,这些古文字只能作为一种特殊的研究领域存在。与此同时,篆书由于大量古籍需要重新整理与复刻,最终由朝廷发布官方版本,完成了真正的推广。
在这一过程中,篆书的复杂性逐渐被隶书所取代。隶书,作为一种简化的文字形式,得到了普遍应用。它的出现与秦始皇的严苛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隶书的出现,极大地简化了文字的书写,成为了“打工人”们日常工作的必需品。
隶书,正因为其便于书写、且具有美观的特性,逐渐成为了主流的字体,并最终完成了秦始皇未能完成的文字统一任务。
或许秦始皇并未料到,自己用来规范小篆的严苛措施,反而催生出了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隶书,且最终成就了这一字体的历史地位。
在没有妨碍文字统一的前提下,字体的多样性本应得到一定的包容与支持。幸运的是,我们今天使用的简体字,正是继承了这一历史变迁的成果。
未来,汉字可能还会继续演化。只要这种进化符合大众的需求,那便值得我们支持。
文字的统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