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唐朝的继位法则并非嫡长子继承制,而更像是“玄武门继承法”,意思是唐朝的皇位传承充满了不稳定与变数。这种局面导致了唐朝竟然有多达五位太上皇,在中国历史上,实际上这也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这些太上皇的地位,往往并非如宋高宗或乾隆那样是自愿退位的产物。更多时候,他们都是权力斗争中的失败者,被自己的儿子或继任者强行赶下了宝座。那么,这些曾经的皇帝在退位后是怎样度过余生的呢?
李渊,或许是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中,最为低调的开国皇帝之一。即使唐朝的后世帝王也曾说过,天下的江山并非他们所继承的,而是由李世民所打下的。显然,李渊的功业在他儿子李世民的光辉下显得微不足道。李渊深知这个现实,因此多次加封李世民,任命他为秦王、天策上将、尚书令等职务,甚至曾计划将大唐的江山一分为二,让李建成在长安,而李世民则驻守洛阳。李渊一方面舍不得长子李建成,另一方面又知道,能赏赐李世民的唯一方式,便是让他继承皇位。然而,李渊的摇摆不定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历史记载着李世民如何亲手杀死了李建成与李元吉,但与此同时,李渊在事件中的异常表现,尤其是他在玄武门之变当天泛舟湖上的举动,也足以说明,李渊此时已经被其子所掌控。事后,李世民为了稳固政权,象征性地封自己为太子两个月,然后迫使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
然而,李渊并未立即搬离太极宫,依旧留在那个曾经属于他的位置。李世民成为正式皇帝后,居住在东宫处理政务,而李渊的处境可想而知。过了几个月,李世民才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将李渊逐步从太极宫中“驱逐”——首先为李渊冤死的刘文静昭雪,将其心腹裴寂贬职,再放走太极宫中的宫女。最终,李渊主动提出搬出太极宫,转居到他昔日为李世民准备的弘义宫,并将其改名为太安宫。
太安宫虽然远离长安,环境与东宫相比也差得多,甚至有大臣上书表示反对。但李世民对此显然没有太大兴趣,他不仅不为改善太安宫的居住条件做任何努力,反而通过一种象征性的举措将李渊逐渐逼入了更为僻静的生活。直到贞观三年,李世民才在一些臣子的建议下修缮了太安宫,才让李渊的居所看起来稍微体面一些。
即便如此,李渊的生活并未因此变得安稳。长安的酷热让李世民多次去九成宫避暑,但从未带上李渊。直到贞观六年,李世民才开始和李渊恢复了一些关系,甚至在李渊生病时,为他建造了新的静养之地——太明宫,但遗憾的是,李渊在宫殿尚未完工前便去世了。
武则天的退位经历则与李渊略有不同。她在82岁时,因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发动的“神龙政变”被迫还政给李显。虽然李显继位完全符合传统的传位流程,并且尊她为“则天大圣皇帝”,但武则天显然并未甘心退位。退位后的她,居住在上阳宫,那个被称为“世界历史上最大宫殿”的地方,环境显然比李渊的太安宫要好得多。
李显在给母亲安排生活上也尽力维护她的尊严,每隔十天便去向她请安,且允许她继续参与一些政治事务。然而,武则天的心情始终没有平复。据《资治通鉴考异》记载,武则天曾经因精心打扮而容貌不显老,但退位后,她的容颜迅速衰老,李显第一次见她时几乎认不出她来,这令他悲痛不已。年终,她因病去世,很多人都认为她若不退位,心情可能会更好,寿命也许会更长。
与武则天的情况不同,李旦(唐睿宗)虽然是因为唐隆政变被推上皇位,但他的“太上皇”生活同样充满了政治斗争。李旦退位后,名义上已无实权,但依旧牢牢掌控着朝政大权。他的太子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李旦虽然无力平衡两者的权力斗争,最终宣布禅位给李隆基,但仍未真正放弃权力。
李隆基此后通过先天政变,迅速清除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的力量,最终掌握了实权。但即便如此,李旦退位后依然可以控制朝政,始终没有完全放权。
唐朝的太上皇们,除了李旦,几乎没有人是自愿退位的。他们在退位后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心理和实际上的痛苦。而即使是李旦这位少数“自愿退位”的太上皇,也未能完全放下权力,最终依然是被儿子逼迫放手。
退位对于这些曾经拥有无限权力的皇帝来说,不仅意味着丧失了实际的政治控制,更意味着失去了生活中的主导权。他们不再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而是被迫接受由别人安排的日常。而无论生活如何体面,这种无法掌控的状态,对于任何一个曾经坐在帝王宝座上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即使年老体衰,许多皇帝也不愿轻易退位的原因吧。退位不仅仅是放权的问题,它意味着对个人命运的完全失控。而这,恐怕是所有曾经掌控一切的皇帝无法接受的事实。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