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南宋九位皇帝,看看谁的贡献最大,谁的运气最好
靖康元年(1126年),九阿哥赵构被迫第二次成为金国的人质,谁能想到,这一回,他竟成了唯一成功逃脱的王族成员。金国军队攻破了宋朝的都城,抓捕了宋徽宗、宋钦宗及所有皇族和女眷,将他们押送到女真的“中都”囚禁。时局动荡,赵构以天命之子身份,在河南与山东一带发动起义,号召民众勤王,同时登基称帝,成为了南宋的第一任皇帝——宋高宗。
南宋的江山得以保全,但宋高宗并不急于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复兴,尤其是岳飞与韩世忠等将领主张的强硬对抗金国。他深知,徽宗和钦宗依然囚禁在金国,若将他们救回,帝位岂能三分?因此,宋高宗的理想状态是通过与金国达成和议,最终让徽宗和钦宗在异国他乡老死,自己稳坐南宋江山。
作为一位起步时忧患重重的皇帝,宋高宗不仅需要安定江南局势,还得平衡那些渴望北伐恢复国土的士子之心。他要时刻防范金国可能南下的威胁,事无巨细,身心俱疲。最终,年届55岁的他选择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自己则安享太上皇之位。
由于金国入侵后宋高宗的多年逃亡生活,他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他无法再生育。赵昚作为宋太祖的远裔,本是赵匡胤的堂弟,但由于宋太祖的儿子赵德孙远离朝政,靖康之乱中赵昚的血脉反而得以保存。赵昚继位后,成为了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孝宗。
宋孝宗的上任标志着南宋的重整。他为了赢得全国军民的支持,第一件事便是筹划对金国复仇,重用主战派,同时为岳飞平反。1162年即位,次年即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开启了隆兴北伐。可惜,内部分歧让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宋孝宗只得撤换主战派,主和派再次主导朝政。虽然军事上并未取得成效,但宋孝宗仍被视为较为积极的君主,且相较于宋徽宗与宋高宗,他在处理政事上更为勤勉。江南的安定与经济发展在他治下有所成就。
第三任南宋皇帝为宋光宗赵惇,是宋孝宗的第三子。与前两任皇帝不同,宋光宗有一大显著特点,这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痕迹——他非常怕老婆。其皇后李凤娘是位豪强的军人家庭出身,李凤娘对光宗的私生活管控严格,甚至不允许他与宫女亲密,亦不允许过多宠幸妃子。李凤娘的权力逐渐扩展,甚至开始辅助处理政务,这引发了宰相的不满。最终,宋孝宗去世后,宰相们推举赵扩即位,而赵扩则成为了南宋的第四任皇帝——宋宁宗。
宋宁宗的皇权并未像之前那样稳固,宰相赵汝愚与韩侂胄展开激烈的党争,宋宁宗理应利用这一时机平衡两派,却最终未能阻止韩侂胄的崛起。支持北伐的韩侂胄虽准备仓促,但依然发起了北伐,结果依旧失败,金国未能有效击退蒙古的入侵,导致宋宁宗的心气尽失,最终他选择了放弃朝政,修行去了。
接下来的第五位皇帝是宋理宗赵昀。赵昀在宰相史弥远的扶持下登基,史弥远成为了宋理宗早期的实际掌权者。宋理宗当时年仅十八岁,而史弥远对朝政的控制几乎无所不包。直到史弥远去世,赵昀才开始亲自处理政务。虽然一度摆脱了史弥远的控制,但在面对蒙古的威胁时,赵昀决定与蒙古联合打击金国。此举在短期内成功摧毁了金国,但也由此引发了长达四十年的蒙宋战争。
第六位皇帝是宋度宗赵禥。赵禥从小健康状况不佳,且智力较低。尽管如此,他依然被选为继位人选,并在宰相贾似道的支持下即位。宋度宗时期,朝政实际上完全由贾似道操控,赵禥仅是一个傀儡。随着贾似道的掌权,宋度宗的权威急剧下滑,国力日渐衰退。
第七位皇帝为宋恭宗赵显。赵显年仅四岁即位,国家政务依旧由宰相贾似道主持。然而,蒙古在灭金之后,将目光转向了南宋。1276年,蒙古铁骑攻占临安,宋恭宗不得不投降。此后,他名义上依然是南宋皇帝,但实际权力早已被蒙古掌控。18岁时,忽必烈将宋恭宗送往西藏学习佛经,至此,南宋真正成为了元朝的傀儡。
最后,南宋的第八任皇帝为宋端宗赵昰。他继位时年仅八岁,在一次逃亡途中不幸去世,年幼的宋端宗未能改变南宋的命运。1279年,元朝军队在崖门与南宋最后的抵抗军激烈交战,宰相陆秀夫背着最后的皇帝赵昺跳海自尽,标志着南宋的彻底灭亡。
从南宋的历任皇帝来看,几乎每位皇帝都渴望北伐恢复宋朝疆域,但无一成功。与此同时,宰相权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削弱了皇帝的实际控制力。随着皇权的瓦解,南宋的灭亡似乎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