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皇帝中罕见的文武全才,曾亲自率领三千骑兵大败一万蒙古大军
迪丽瓦拉
2025-09-17 07:32:44
0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由其祖父康熙帝亲自选定为皇位继承人的。这一做法与明朝的历史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明宣宗朱瞻基便是明朝历史中一位由祖父影响深远的皇帝。

朱瞻基究竟有何卓越之处?可以说,正是因为他存在的历史机遇,才使得他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得以继位。当时,明成祖朱棣在决定继承人时遇到了难题。长子朱高炽在朝中监国多年,深得文臣支持,而次子朱高煦则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武将们的支持。面对这种复杂局面,朱棣犹豫不决。而在这时,朱棣最宠爱的“好圣孙”朱瞻基被提及,立即促使朱棣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太子之位授予朱高炽。这一决策直接影响了朱瞻基的命运,也改变了未来大明的历史进程。

公元1404年,朱棣开始思考太子人选问题。在明朝的传统中,皇位一般会传给嫡长子,除非嫡长子早逝或有重大过错。然而,二皇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展现了过人的勇气与才智,多次救下朱棣的性命,因此,许多武将都力推他继位。这些建议对朱棣产生了影响,使他在选择继承人时陷入了犹豫。

在这关键时刻,朝中的文臣们纷纷力挺长子朱高炽,依据的理由是“长幼有序,立长不立幼”的传统。因此,虽然朱棣并未直接表态,群臣间却因意见相左而展开了激烈争论。就在此时,内阁首辅提醒了朱棣一句话:“好圣孙”。这一句话让朱棣猛然醒悟,并最终坚定了选择朱高炽为继位人选的决心。

若无朱瞻基的存在,朱棣可能会选择勇猛且与自己性格相似的朱高煦为继位人选,从而导致一场血腥的权力斗争。为了确保朱瞻基的安全并保障大明的未来,朱棣毅然选择了立朱高炽为太子。然而,正如历史所证明的那样,朱高煦并未放弃争夺皇位的野心,最终在后来的某个时刻选择发动谋反,虽然结局并不如他所愿,最终被朱瞻基轻松镇压。

当时,朱瞻基年仅五六岁,他身上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让朱棣如此宠爱,我们无从得知。然而,通过朱瞻基在日后的表现,可以窥见其非凡的才智与气度。公元1425年,当朱瞻基接到父亲明仁宗去世的消息时,立即返回京城。在途中,他成功避开了皇叔朱高煦的刺杀,顺利回到京城处理父亲的后事。在此过程中,朱瞻基未雨绸缪,采取了严密的安保措施,确保京城与皇宫的安全,最终平稳地继位。

但即便如此,朱高煦的心腹之事仍未平息。次年,他联合自己的军队,计划北上行谋反之事。朱高煦不仅整合了手中的兵力,还密谋与他关系亲近的英国公张辅联合,试图通过内外勾结实现自己的野心。然而,朱瞻基并不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皇帝。

自从12岁被立为皇太孙起,朱瞻基便开始跟随朱棣征战四方。在朱棣的北伐中,朱瞻基多次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不仅亲自参与南征北伐,还曾单独带领军队深入草原追击敌人。朱棣及朝中众将士都对其能力赞赏有加。因此,当张辅得知朱高煦谋反的消息时,迅速将此情报告给了朱瞻基。这使得朱瞻基有足够时间做好准备,而朱高煦则失去了关键的“内应”,其谋反计划也因此彻底破产。

然而,朱高煦即便在明知形势对他不利的情况下,仍选择不投降,直到最后兵临城下时才选择投降。这一连串的反应暴露了他缺乏战略眼光,而朱瞻基在此事件中的冷静应对,也让人看到了其非凡的军事才华。

朱瞻基不仅仅在镇压叔叔的谋反时表现出了战略眼光,实际上,他在公元1428年边境的一次战斗中,更是将自己的军事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时年8月,朱瞻基亲自带兵巡查北方边境,途中得知兀良哈部再次侵扰边界。尽管兀良哈部是蒙古三大部落中较为弱小的一部,但多次冒犯大明的边界,已让朱瞻基感到无法容忍。

当他得知敌军约有一万人时,尽管自己的兵力只有三千,但他毫不犹豫地亲自出征。这并非单纯的愤怒,而是朱瞻基深知自己掌握的战略优势。在多次北伐的经验中,他熟悉蒙古部族的战术和地形,因此对于少数兵力与敌军对抗充满自信。

经过数日的行军,朱瞻基带领三千兵马悄悄接近兀良哈部的营地。由于敌军斥候的疏忽,他们低估了朱瞻基的兵力,最终给了他出其不意的机会。朱瞻基利用地形巧妙包围敌军,采取分兵包抄的策略,最终将敌人击溃。虽然双方的伤亡不多,但朱瞻基的这一胜利却震慑了敌人,令他们不敢轻易侵犯大明边界。

朱瞻基在军事上的胜利并不是偶然,而是他早年在战争中积累的经验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其治国理政的风格却偏向保守与稳重。他并不贪图征战,而是致力于让大明的国力恢复、百姓安居乐业。在他的治理下,明朝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

他不仅是一位睿智的军事领袖,还以文人之姿参与朝政,倾心于诗词与书画创作。朱瞻基一生创作了超过一千首诗作,其中《捕蝗诗》《猗兰操》《官箴》等作品尤为著名。而在书画方面,朱瞻基的成就更是出类拔萃,其作品堪与宋徽宗相提并论。如今,故宫、辽宁以及台北等地的博物馆中,仍收藏有他的二十余幅画作。

作为一位治国安民的君主,朱瞻基深知自己的历史使命——让大明朝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无论在税制、农业发展还是民生政策方面,他都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改革举措。虽然并未继续对外征战,但他以“仁宣之治”奠定了大明的繁荣,为后来的盛世打下了基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明中期景德镇青花瓷考古持续深入 近年来,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工作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一号沉船被确认为明正德年间商船,...
原创 五... 五代十国:安重荣起兵造反,冯道负晋主托孤 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冬季,晋主忆起桑维翰之言,北巡邺...
浙江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元:晚清货... # 浙江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元:晚清货币改革的实物见证与收藏珍品 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光绪元宝铜元是晚清...
原创 他...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许多杰出的武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传奇故事至今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像三国时期的张飞和赵...
原创 汉... 刘协不缺杀掉曹操的心,也不缺杀掉曹操的机会,缺的是杀掉曹操后还能保证自己没事儿的方法。如果杀了曹操一...
原创 印... 在17世纪的北美,随着第一批欧洲殖民者的船只驶入这片未知的新大陆,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贸易模式。这种模式...
吸引人的短视频有爽剧 还有红色... “名侦探小宇”团队正在制作道具。受访者供图 “郝家豁”团队正在拍摄。受访者供图 “以吾辈之青春,捍...
原创 为... 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其中故宫无疑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之一。从明朝开始,故宫就成了皇帝的居住地,并一...
原创 低... 1.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讲到崇祯皇帝自杀的悲壮时,故事戛然而止,许多人因此感到遗憾。虽...
郑佳明:湖湘文化与湖南伟人 一、近代湖南的辉煌业绩和伟人、英雄群体 近代史有一个说法,就是从1840年算起到1949年为止,是1...
原创 赵...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这场战争让赵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几乎导致了国家的崩溃。然而,令人...
原创 国... 1934年10月,因红军领导人博古和李德在指挥上犯下严重错误,导致中央苏区在蒋介石第五次围剿中惨败。...
原创 日... 最近日本闹翻了,不是动漫,不是关税,而是翻出了一个已作古快80年的人——王仁三郎。 曾几何进,这位爷...
原创 西... 西晋时期,有一位非常出名的富豪,那就是石崇。提到石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他和王恺的斗富故事,这段往...
原创 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些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它们的影响依然深远,如同一圈圈涟漪,始终在触动着后...
原创 狄... 唐朝长安城中有一座名为太极宫的宫殿,而在太极宫的东北角,有一座特别的建筑——凌烟阁。这个凌烟阁因唐太...
原创 原... 秦朝末年,天下动荡不安。首先是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率先揭竿而起,接着项羽也带领着8000名来自关东的勇...
原创 成... 成吉思汗:草原上的传奇 成吉思汗,这位曾统一蒙古各部的伟大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
原创 夷... 夷陵之战,深刻地改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尤其是蜀汉政权的命运走向。这场战争的胜负并不是由一场突如其...
原创 曾...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延续了五千年。从文化到皇权的推动,汉族最终统一了中原,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