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有的殷商甲骨文来看,关于羌人的记载颇为丰富。然而,这些记载的内容似乎并不太友好,尤其是进入商朝中后期之后,文献中提到,只要捉住羌人,商朝就会对其施以极刑。
其中一段记录尤为引人注目:
“辛亥卜,犬延以羌用于大甲。”
这段文字的含义较为晦涩,经过历史学者的细致分析,才揭示出其中的真相。它的意思是,在商朝的每一次祭祀仪式中,都会进行“活人祭祀”,而这类祭祀的对象,大多是羌人。
所谓“活祭”,简单的两个字背后,却充满了恐怖和残忍。作为世界上最为骇人听闻的十大恐怖习俗之一,活祭的受害者通常会遭遇可怕的命运——有的被肢解,有的被火焚烧,甚至会遭遇斩首、刺喉、腰斩等极刑。甚至在《盗墓笔记》中提到过的“人头陶罐”就是活祭的一种形式,这种方式令人毛骨悚然。
如果从这些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商朝的祭祀活动几乎完全依赖羌人作为活祭的对象,且每次祭祀都伴随着极刑的执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祭祀时用羌人外,商朝还多次发动战争攻打羌人。一旦捕获羌人俘虏,商朝绝不会手下留情,极刑是唯一的结局。
《诗殷武》中的一段文字也提到:
“自彼氐羌,更以地下契文证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商朝对羌人采取如此残忍的手段,甚至愿意以极刑来发泄怒火呢?
最早在成汤建立商朝时,商朝与周边的许多部落,包括羌人在内,都保持着朝贡的关系。史书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表明,羌人曾经是商朝的臣民之一,商朝的国力强盛时,羌人曾毫无异议地向商朝进贡。
然而,进入商朝中后期,随着历史的发展,商朝对羌人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遗憾的是,由于殷商时期史料的匮乏,至今我们很难在文献中找到商朝态度转变的确切原因。不过,随着现代考古技术的进步,许多沉寂多时的历史谜团逐渐浮出水面。
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得知,商朝初期,羌人并没有强大的领土,但随着商朝的庇护,羌人逐渐强大起来,其势力范围不仅扩展到今青海、甘肃、河南等地,还吞并了周围的小型部落,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游牧民族。
简单来说,羌人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商朝的边界附近,这让商朝感到威胁。更为复杂的是,羌人不仅仅满足于现有的土地,还在吞并周边部落,逐步构建起一个强大的游牧联盟,甚至开始觊觎商朝的领土。
而与此同时,商朝正忙于四处征战,国土的扩张与收缩之间,版图显得尤为不稳定。加之频繁的迁都,许多小部落的利益被忽视,最终这些小部落逐渐被羌人吸纳。如此一来,商朝与羌人之间的对立局势日益紧张。
古语有云,骄兵必败。最初,商朝认为羌人的力量薄弱,装备差,打败羌人只是时间问题。然而,经过与羌人的激烈对抗后,商朝意识到他们低估了这个游牧民族的实力。羌人不仅分散居住,能迅速集结形成强大的反击力量,而且他们的骑兵优势也相当明显。在与商朝的大战中,羌人能够从四面八方骚扰,令商朝无法忍受。
从曾经的臣服到如今的敌对,商朝的愤怒愈加激烈。商朝对羌人的杀戮变得愈发残忍,几乎每次遇到羌人都要施以极刑,甚至不留活口。
不过,古代国家间的冲突并非不常见。商朝为何如此对待羌人,直到殷墟遗址的发掘,才揭示了其中的深层原因。
1928年,殷墟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祭祀坑,坑中不仅有羌人的尸骨,还发现了一些卜辞。这些卜辞揭示,最初羌人因为北方严寒的气候,不得不攻击商朝以谋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羌人尝到占领商朝领土的甜头,逐渐变得贪婪,甚至意图扩张到中原地区。正因如此,羌人的侵略行为才引起了商朝的强烈反应。
实际上,商朝与后来的匈奴、突厥一样,都面临着外部压力。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羌人为了生存,渴望寻找温暖的土地,这也可以理解。但商朝所处的时代正值小冰河时期,寒冷的天气几乎让整个北方陷入严寒,甚至南方的广东地区也可能会被大雪覆盖。对于依赖游牧生活的羌人来说,这样的环境让他们无法生存,迁徙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因此,羌人的侵略行为或许并非单纯的野心,而是一种生存的迫切需求。
更有趣的是,当周武王伐纣时,羌人也积极参与,最终帮助推翻了商朝,或许这也是“天命”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史记》、《诗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