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倒数第二次北伐,是一场非常关键的战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自第一次北伐失利以来,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如果最终能够获胜,历史可能会因此发生重大改变。此外,这也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首次正面较量。更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诸葛亮在战斗中大破司马懿,但他最终却选择撤退,这一决策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遗憾。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诸葛亮下令撤兵?是因为战斗力不足,后勤支援不力,还是其他原因呢?
首先,我们来看时机。诸葛亮在这次北伐中把握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当时曹魏的曹真因病卧床,这意味着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为诸葛亮提供了发兵的机会。
接着是人和。诸葛亮不仅凭借自己的智谋,还成功招募了鲜卑人轲比能,从而得到了鲜卑兵力的支持,这为蜀汉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在天时方面,雍凉地区已经有半年没有降雨,旱情严重,给蜀汉带来了有利的战斗条件。同时,敌军的粮草也出现了问题,为蜀军提供了可乘之机。
地利方面,尽管北伐的路线基本没有变化,诸葛亮却创新性地发明了木牛流马,这一发明极大地缓解了蜀军运输粮草的困难,确保了后勤供应的稳定。正是这些有利因素,让蜀军在北伐的初期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诸葛亮基于这些优势,发兵围攻祁山堡,并在其东北建立了卤城作为大本营。
面对蜀军的进攻,曹魏方面,司马懿紧急挂帅亲自指挥。他指派费曜、戴陵带领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而自己则率大军紧随其后。诸葛亮得知后,继续进攻王平留下的敌军,同时北上破坏上邽的麦田,切断敌军的粮源。麦田正值收获季节,谁也不会放弃收割。戴陵曾派兵阻挡,但被诸葛亮击退,直到司马懿的大军赶到,诸葛亮才停止破坏。
司马懿到达上邽东面后,选择了防守而非主动进攻。这个举动令人不解,因为司马懿一向以迅速出击、进攻如火如荼的军事行动著称。为何这次选择了守势?答案显而易见,司马懿在进攻中未能占到任何便宜,只能选择坚守等待时机。即便当司马懿进军卤城时,他依然采取了登山掘营的防守策略,并未主动出击。司马懿的隐忍态度引发了其他将领的不满,甚至有人说:“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然而,司马懿深知时机未到,他的冷静和隐忍最终成为了胜利的关键。
由于诸葛亮成功破坏了魏军的粮道,魏军陷入了缺粮的困境,只能依靠关中的粮草和收取胡人谷物进行补给。根据当时的局势来看,蜀军占据了主动地位。为了彻底击败司马懿,诸葛亮决定撤回对祁山堡的围攻,将主力集中在卤城。而司马懿见状,立即派遣张郃进攻卤城南侧的王平,并集中力量攻击诸葛亮的主力。
面对魏军的进攻,诸葛亮采取了反击,派遣魏延、高翔和吴班三路出击,成功大破魏军。魏军败得极为惨重,蜀军斩杀了约3000名魏军军官,缴获了5000件铠甲和3000支弩箭。尽管这些数字可能有夸张成分,但毫无疑问,这场战斗给魏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司马懿的军队士气大幅下降,明显陷入了不利局面。即使关中粮草补给充足,诸葛亮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切断魏军的退路。如果诸葛亮继续与司马懿对抗,魏军几乎没有胜算。
然而,命运却给了诸葛亮一个沉重的打击。负责粮草运输的李严犯了严重错误,甚至伪造刘禅的诏令要求诸葛亮撤军。面对粮草短缺,又在刘禅的压力下,诸葛亮不得不选择撤退。司马懿见状,迅速派遣张郃追击。虽然张郃心存忌惮,担心中了诸葛亮的计谋,但最终还是出发了。结果,张郃在追击途中死于木门道,这对魏军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损失。这位五子良将的死,进一步削弱了魏军的士气。
回到成都后,诸葛亮意识到自己被李严所害。李严故意设局,借口粮草问题以及诸葛亮长时间未归,劝说刘禅召回诸葛亮。诸葛亮回来后,装作无奈的样子,显露出典型的腹黑态度。李严也有自己的算盘,他希望通过扳倒诸葛亮来取而代之。但由于个人私欲,李严最终破坏了北伐的大计。诸葛亮与众将领联手参了李严,并将其流放。
这次撤退并非因为蜀军无法继续作战,而是由于内部矛盾和李严的失误。如果马谡依然在世并负责粮草,北伐或许能够顺利进行,历史可能会因此改写。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极好,绝不会犯下如此致命的错误。如果换成一个更为可靠的人负责粮草,蜀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将更为强大,胜利几乎指日可待。诸葛亮的撤军,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次历史性的胜利,最终因亲信的失误而葬送,令人深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