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日关系再次紧张,局势悄然升温。引发这一波紧张的直接原因,正是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在台湾问题上的一系列激进言论。许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如今中国的国力如此强大,GDP稳居全球第二,三艘航空母舰也已服役,军事实力在世界排名前列,甚至连美国都不得不对中国保持警觉,那么为什么一个与我们差距如此悬殊的邻国,竟然敢在敏感问题上公开挑战中国呢?如果不从历史的深处翻开被遗忘的篇章,深入分析那些被刻意忽略的记忆碎片,这种看似荒唐的行为背后,实则隐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逻辑。
当前东亚地区的地缘格局里,这个邻国的行为呈现出近乎分裂的状态。它已经超越了常规的外交博弈,变成了一种深深植根于历史创伤与文化心理结构中的病态生存机制。 有一种现象,类似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即受害者反而对加害者表示敬仰和崇拜。日本正是如此,展现出对历史上的施暴者的非理性崇拜。 首先来看一个令人震惊的历史事实:世界上是否有哪个民族,会向屠杀本国数十万无辜平民、将首都化为火海的敌人,将其视为英雄并授予最高国家荣誉呢?日本不仅做了,而且毫不掩饰,甚至带着某种扭曲的敬意与庄重。 这位受勋者便是美国空军将领柯蒂斯·李梅。你可能对他更熟悉的名字是李梅烧烤的缔造者。这个名字并不是玩笑话,而是指他领导的那次覆灭东京的毁灭性空袭,成千上万的东京市民在这场空袭中丧命。 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334架B-29超级空中堡垒编队低空飞过东京,完全不顾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它们的唯一目标是消灭东京的一切生命痕迹。成吨的凝固汽油弹像暴雨一样倾泻下来,专为木结构建筑设计的燃烧剂快速点燃了整个街区。火焰的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街道瞬间变成了滚滚的火河。 在那个夜晚,近十万无辜的民众被烧成了碳化残骸,或者在高温中迅速被蒸发成气体。这样的悲剧并非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无数家庭和生命在绝望中消逝的真实写照。随后的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某种程度上只是这场大规模毁灭行动的延续。在这场战略轰炸中,日本共有98座城市受到了严重打击,社会结构几乎崩溃。 然而,许多年后,日本政府居然以协助建立现代空中防卫体系为由,向李梅颁发了日本最高的荣誉——一等旭日大绶章。更有甚者,一些舆论甚至称赞李梅和那些投下原子弹的飞行员,认为他们终结了战争,带来了和平。这已经不仅仅是屈服,而是深层次的精神臣服。在日本的文化潜意识中,只有在遭受极端暴力碾压之后的顺从,才会产生近乎宗教般的崇拜情感。施暴者因此被神化,成为日本集体记忆中的一个不可动摇的存在,甚至这种情感内化为民族心理的部分遗传密码。 在与东京大火的炽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种极致的体验——寒冷。日本关东军在面对苏联红军的钢铁洪流时完全崩溃,数十万日军被押往寒冷的远东,投入了苏联的劳改营。雅库特、科雷马这些常年冰封的地方,气温常年低至零下40摄氏度,极端时甚至能达到零下70度。这里没有《日内瓦公约》的保护,只有严酷的生存法则——劳动即生存。不参与高强度的劳动,就连硬如石块的黑面包都得不到。 在这些地方,日军战俘被迫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伐木、开矿、修路,穿着单薄的衣服,伤病无医,冻死者随处可见。尊严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荡然无存,人们被当作纯粹的劳动力单位。约二十万日军战俘最终没有生还,永远埋骨在那片严寒的冻土之下。 直到1956年,日苏恢复外交关系,幸存的战俘才逐渐被遣返回国。可是,看到今天的局面,留给我们的记忆是什么呢?从现在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北方四岛仍然由俄罗斯实际控制,而日本对此几乎没有发出实质性抗议,面对俄罗斯的态度极为克制,甚至连抗议的声音都变得轻描淡写。 转眼再看中日关系的另一面。二战结束后,约有近两百万日本人留在中国,其中包括日本投降军人和随军侨民。按照他们在南京等地犯下的暴行推算,这些人能全身而退已经算是万幸。然而,中国选择了宽容与大度。 尽管当时国内百废待兴、粮食短缺,中国还是优先保证了这些遣返人员的基本口粮,并安排了专门的船队,分批将他们安全送回日本。这正是中华文明的以德报怨精神。几千年的伦理教化告诉我们:即便面对仇敌,我们也应该给他们一线生机。 更关键的是,1952年中国宣布放弃对日本的巨额战争赔款要求。这一举措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战略考量:通过善意唤醒日本人的良知。中国曾设想让这些日本人亲眼目睹南京的万人坑遗址,触动他们的良心,而不需要动用武力。但结果却是一场悲剧,现实版的东郭先生遇狼。日本在主流叙事中抹去了这段历史,将目光集中在自己的受害者身上,而对其他国家的苦难视而不见。 他们的认知框架里,并不存在真正的感化。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像东京大轰炸那样的极端肉体摧残,也没有体会过西伯利亚劳改营那样的折磨。他们两百多万日本战俘顺利归国,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因此,侵华战争给他们带来的代价几乎为零。 对于日本来说,选择性遗忘中国军民三千五百万伤亡的巨大代价,使得他们的反思显得如此廉价。因为那份痛苦不属于他们,而是别人承担了。未付出相应代价的前提下,所谓的反思不过是空洞的政治表演。 通过深入了解日本的心理,我们不难解读当前他们的挑衅行为:为何日本政客敢公开宣称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为何高市早苗敢于一再挑衅中国?甚至民间仍然有人对中国遭遇灾难幸灾乐祸?这些并非偶然,而是他们经过精心计算的地缘策略。他们认为,虽然中国的经济和军力强大,但中国过去展现出的宽容姿态让他们误认为中国是一个即使被冒犯也不会真正动武的温和大国。 这种错误的判断导致了他们的挑衅行为。他们评估风险极低,最坏的结果不过是遭到谴责与抗议;如果侥幸成功,他们则有可能重新夺回在亚太地区失去的战略支点。正如当年越南一样,尽管中国援助巨大,但只要没有实施足够的打击,越南最终仍会视之为理所当然。对于日本来说,只有当他们再次感受到李梅烧烤般的火焰气味,或重温西伯利亚劳改营那种深刻的寒冷绝望时,他们才会真正低下头来,开始谈论尊重与平等。过去几十年的隐忍与委屈,正是我们深刻的教训。